主页(http://www.kuwanit.com):垃圾场最后的拾荒者:百人村落如今只剩4人坚守
如今,这个拾荒村内还剩下4人在坚守,他们分别是42岁的四川仪陇人赵以伦和他的妻子邓蓉,还有48岁的仪陇人吴勇胜等。10年前,他们跟随老乡来到肥东龙泉山,干起了垃圾填埋场拾荒者的营生,如今他们在这里捡拾垃圾已经有10年。
1
此外,记者从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合肥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于试运行状态,每天可“消化”约1000吨垃圾,每吨垃圾可发电约280度,每天能发电约30万度。
回到住处,赵以伦将箩筐里的废品倒在地上,吴勇胜迅速将箩筐里的垃圾分类捡拾,然后他再将整个身体钻入硕大的口袋,用双手将废塑料瓶抡入袋中。这就是他们三人一下午的收获:一箩筐废铁,大约十几斤,每斤三块钱。两大口袋废弃塑料瓶,大约60斤,三角钱一斤。一下午的收获不到五十元。
“这个气味,我用了两个月来适应。”赵以伦说,第一次跟随老乡跳入坑中,他当场呕吐,回到住处顿时觉得空气清新了好多,之后,便是几天吃不下饭。在吐了几次后,他还是硬着头皮再次回到坑中。就这样,他坚持了两个多月,当他再次进坑时,最后啥也闻不到了。
根据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合肥市的生活垃圾量,由1998年前后的日均300吨,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是1500吨,如今,合肥日产垃圾在三千多吨。龙泉山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2004年6月投入运营,其寿命在2012年就已终结,比原来设计寿命短了3年多,随即二期工程启用,二期工程实行了及时覆盖填埋。
但是从今年夏天开始,随着不远处循环工业园内垃圾焚烧厂的投产,填埋场里可以回收的资源越来越少,人们纷纷离开,就连老板也在上个月离去,那间小卖部早已荒废,只剩下墙壁上粉刷的“小卖部”字样。
老板带着这群四川人,在龙泉山旁向肥东一些农民租下了十多排石棉瓦、红砖砌成的小屋,刚开始连房租都没人来收。随着垃圾处理场垃圾量增多,这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这里聚集了一百多位仪陇老乡,渐渐的,这里形成了一个拾荒人的小世界。一位同乡甚至在拾荒村内开设了一家小卖部,成了这里唯一一家商业设施。
赵以伦说,刚开始捡拾废品,因为经验不足,他的手多次被刀片划伤,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用酒洗一下了事。为了防止钉子扎伤,每个拾荒人的鞋底都会垫一块木板或者钢板。
老板走了,这些废品只能卖给收购者,再由他们运往江苏宿迁,中间能够赚取的利润越来越低。
两个小时后,赵以伦夫妻二人从垃圾山内走出,这一次“进山”的收获不多,赵以伦和邓蓉的箩筐里,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填满。
垃圾清运车带着滚滚灰尘急速开进垃圾填埋坑,车刚刚停稳,随后赶到的赵以伦和邓蓉,身背背篓,从坑口跃入五颜六色的垃圾山里,开始捡拾目光所及处的每一个可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
与垃圾填埋场周边的腐臭气味不同,垃圾填埋大坑里,腐臭的气味聚集过多,已经形成了一种刺激性的气味,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鼻腔。站在填埋坑中仅仅五分钟,记者就感到胃内的食物多次涌向喉咙。
百余名四川人曾在这里“淘金”
4
2
站在拾荒村内,赵以伦看见远处填埋场入口处,远远地驶入一辆带着环卫字样的垃圾清运车,他立刻推出电动三轮车,招呼上妻子,前往填埋坑。
2004年,龙泉山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从那时起,一群从四川仪陇赶来的农民,开始在这里从事垃圾回收。随着城市垃圾的越来越多,这里最终形成一个拾荒村。但从今年以来,二期工程及时填埋覆盖,加上不远处垃圾焚烧厂的建成投产,能够刨到的回收品越来越少,从事回收再利用的人们开始渐渐离去,这个曾经在龙泉山垃圾填埋场旁存在了十年的拾荒村,即将人去村空。
“虽然近几年合肥产生的垃圾多了,但瑶海、庐阳等几个区的垃圾都不再进入龙泉山,而是直接进入焚烧厂焚化,加上二期工程实行即时填埋,我们能捡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在填埋坑内转悠了半个小时,赵以伦背后的箩筐依旧没有填满。
在填埋场西侧的一处土坡上,有一处红砖围起的大院,大院内,错落排列着10间瓦房,这里就是龙泉山垃圾填埋场旁的拾荒村,拾荒者们就住在这里。
从合肥市区到肥东桥头集的公路上,有一条水泥公路伸入北侧,那里通向生活垃圾处理地龙泉山垃圾填埋场。
3
“气味难闻两个月才适应”
垃圾场拾荒人的生活,是从凌晨3点半第一辆垃圾清运车开进龙泉山垃圾处理站开始的。然后,每一次垃圾车开进填埋场的高峰期,都会有拾荒者跳入垃圾填埋坑,进行捡拾。他们将捡拾来的塑料饮料瓶、易拉罐、废铁、废电器进行分类,然后由老板统一卖给宿迁一家废品收购商,每人每月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合肥生活垃圾 六年增一倍
多雨季节的合肥,昨天下午天空中露出了难得的阳光。拾荒者们乘着这个好天气,到垃圾填埋场内多转一会。记者坐在电动三轮车上,阳光透过云层,光柱洒在肥东龙泉山上。蓝天之下,却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垃圾填埋场,被黑色覆盖物遮住一半的垃圾坑,已被堆积如山的垃圾完全覆盖,各种斑驳的颜色交杂在龙泉山的大坑上,让人作呕的刺鼻气味,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的鼻腔。
相关新闻
记者跟随赵以伦夫妻走进垃圾山,脚下不停地踏破碎的垃圾袋,除了纸屑、塑料袋外,眼前还不时出现腐臭发烂的食物残渣,带有污渍的衣服,高度腐败的猫狗尸体。站在一旁的赵以伦,不停地提醒记者,不要踩到带有钉子的木板,要不然很容易被扎伤感染。
一下午的收获不到五十元
垃圾场旁有个“拾荒村”
赵以伦说,在老家,人均不足一亩地,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十年前,龙泉山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在同为仪陇人的老板带领下,一些仪陇人远赴合肥,开始了拾荒者的生活。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