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只为恩师一句嘱托,坚守深山16年(1)
作为招坑教学点唯一的教师,王金平包揽了全部的课程,每周近30节课。
□本报记者曾聪虹/文林劲峰/图
“刘亚立老师以前常说,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他的教育理念,对王金平影响深远。为了培养农村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王金平总是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意细节教育。比如每天上课一定要衣着整洁、大方。看到孩子们头发散乱,扣子不系,他会引导他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的衣服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比如,扣子系好了吗?”这时学生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偷偷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着。每当走进教室,看到地面上有废纸,王金平就会一声不响地弯腰捡起来。慢慢地,教室里整洁了,孩子们不再随意丢弃废纸杂物;见到老师,孩子们会响亮地打招呼:“老师好!”而每次劳动课,学生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
“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老师的身份才行。”王金平认真地践行着,他的责任心和爱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有王老师在,我们很放心。”学生家长王东海说,王老师是一个善良、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教学质量高,对小孩照顾周到。在招坑村,提起王金平,每个人都非常尊敬,他对孩子的爱,更是让村民们感动。
他身兼多职,教师、清洁工、保安、“家长”
1
他曾有调离的机会,但他选择留下。“如果我走了,谁来坚守山区呢?山区更需要优秀教师,我必须留下来!”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学知识一点也不含糊。贴在班级一隅的课程表显示,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安全课等7门课,任课老师一栏都是“金平”。
“我把学校交给你了,你要守住。”恩师刘亚立退休离开时,拉着王金平的手,殷切叮嘱。就因为这句话,王金平几次放弃进城的机会,选择长期留在招坑。这一留,便是16年。
校门口的篮球场,两层楼内的教室、办公室、广播室、活动室都留下了这所学校当初作为“完小”的痕迹。十几年前,招坑小学有6个年级,高峰期有180多人。从2004年以后,不少适龄儿童都随父母外出,学校生源锐减,学生开始变成个位数,年级逐渐缩减为一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需到芦田中心小学就读。招坑小学校舍也被“一分为二”,一半作为招坑村委会的办公场所,一半供学生上课和老师办公。
他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不上课才闲得慌”。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感受着他们的成长变化,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财富。
王金平老师1991年7月毕业于南安师范,分配到芦田偏远的洪都小学任教,1998年9月调入招坑小学至今。招坑小学的学生少了,老师们一个个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留了下来。
3
在招坑村,大山、梯田和一排排破旧的老房子之间,有一幢白色的两层房子,是村里最耀眼的建筑,这便是招坑小学。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毕业后,王金平又回归乡村,在乡村任教23年。在招坑小学,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种对家乡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曾有离开的机会,可“我走了,谁教他们”
2008年以后,招坑小学只剩他一个老师。在学校,王金平具有“多重身份”,他不只是全部课程的教师,还是管理者、教导主任、清洁工、保安、播音员,而且是学生的“家长”。
驱车抵达安溪后,还要经过几十公里盘盘绕绕的山路,才到达芦田镇。从芦田镇往招坑小学,还要经过一段十几公里的山路。“招坑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不少村民外出谋生,村里只剩留守老幼。招坑小学是山里的教学点,现在只剩1名老师,学生是个位数的。”芦田镇中心学校校长胡怡伟这样说。
他包揽了全部的课程,每周26节课。“我读师范时选修过美术,没学过音乐,我就自己在电视上、网络上学习,在家中练习,逼自己学好音乐。”王金平笑呵呵地说,由“五音不全”到“音乐老师”,自己也算蜕变了。
[责任编辑:yfs001]
黑板、几张课桌椅、一些图书、若干教具和球类、套圈等简单的运动器材,便是招坑小学全部的“家当”,这些“家当”大多是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王金平老师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备课,办公桌上简单而整洁,连“笔筒”亦是由几个饮料瓶子“变身”而来。最为醒目的是,黑板上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尊师爱生教书育人”,还有墙上的各种奖状。
教学点唯一的教师,一个人教七门课
刘亚立是省劳动模范、安溪县城知青,他一生坚守招坑小学,在这里无私奉献了3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王金平是他的学生。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