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Apple Pay:闯入移动支付战局的挑战者

2014-09-22 12:42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网页游戏开服表 wgwg乌龟开服好玩 烽火狼牙缘 平安圣夜的祭礼 文嘉煊 寄魂战鼓有什么用 彩鱼人rpg 刘刘的一亩三分地 车贤静三级 血鸢泪 杨宇栋简历 真情追踪982 昊天天帝传 巨型发条克里克 天龙缘飞刀情 籈环传 宫角商羽 艾蒂妲后台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支付时间到了,我们的目标是取代你的钱包。”苹果CEO库克此言不虚。

  在2014年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iPhone 6、6 Plus和智能手表Apple Watch,这3款设备都内置了NFC芯片,并且都支持苹果的移动支付平台Apple Pay。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只需选择Apple Pay 功能,用Touch ID 指纹辨识确认身份,就能通过近场通信(NFC)技术付款。

  据悉,Apple Pay将与美国运通、万事达和Visa,以及各大银行开展合作,这意味着苹果将覆盖约80%的美国信用卡用户。同时,苹果还公布了Apple Pay的初期合作伙伴,如赛百味、麦当劳[微博]、迪士尼、梅西百货、丝芙兰,当然还有苹果商店。

  目前,苹果正致力于将这个功能拓展到更多的国家,使更多的用户“摆脱”繁琐的实体信用卡支付过程。而在中国市场,有消息称,中国银联正积极与苹果接触,希望能够在中国共同设立标准。

  “这将永远改变所有人购买商品的习惯。”库克说道。

  Apple Pay展现了苹果杀入移动支付市场的实力与决心。不过面对众多竞争对手,Apple Pay要真正落地普及,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美国如此,而在拥有银联闪付、支付宝[微博]钱包、微信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方式的中国,苹果或面临更大挑战。

  站在巨人肩膀上

  在全球范围内,NFC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2006年时,诺基亚[微博]就推出了首款NFC手机。2010年,谷歌[微博]将NFC协议加入了Android中,以期借助谷歌钱包推广NFC支付。不过,由于支付终端过少,以及谷歌业务过于广泛,谷歌钱包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三星[微博]、华为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在九月初举行的旗舰手机全球发布会上,三星宣布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基于安全芯片的移动支付服务,实现手机与银行的“合二为一”。此外,华为也推出了Mate 7智能手机,该款智能手机支持NFC功能,搭载指纹识别技术,并与支付宝合作进行指纹支付。

  有业内人士认为,苹果推出NFC支付,瞬间就改变了整个美国支付行业的方向和未来,不管是谷歌主导的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还是Paypal等主打线上支付的厂商,今后也许都要跟着苹果的脚步走。

  这种自信或源于Apple Pay相对便利的支付方式以及对用户隐私的严密保护。

  据悉,Apple Pay的操作十分简单。付款时,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放在NFC 读卡机前,手指轻按Home键进行指纹辨识即可完成付款程序。如果想换其他的信用卡支付,那么手机离开Home键,便会出现信用卡页面以供用户选择。

  与此同时,Apple Pay线上界面所存储的支付信息都经过加密。Apple Pay采用一次性的“动态安全码”,如果用户iPhone丢失后,没有必要注销信用卡,通过“Find myiPhone”服务停止所有支付行为即可。

  Apple Pay 与卡组织和银行合作,但并不试图超越它们,也不试图搜集用户隐私。库克表示,苹果并没有兴趣建立一个收集用户数据的业务。“苹果不知道你购买了什么,在哪里买的,为这个商品支付了多少钱。”

  尽管如此,面对“来势汹汹”的苹果,其竞争对手也不甘示弱。近日,PayPal在美国报刊刊载整版广告,借用苹果iCloud最近的“艳照门”丑闻,指出苹果支付不安全,并宣传PayPal的支付产品更加安全。

  大银控股有限公司胡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Apple Pay的支付方式存在安全隐患。通过移动端可以找到密码,用户手机一旦丢失,所有的信息都可能会公开化,很不安全。

  “在目前我所知道的独立NFC系统中,每个都曾被黑客攻陷过。虽然苹果对Apple Pay很有信心,但现在就声称其能够抵御黑客的攻击还为时尚早,毕竟NFC是苹果整个生态链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霍约斯实验室CEO赫克托霍约斯说道。

  从支付行业本身来说,美国有3000万传统POS机终端,其中能支持NFC非接标准的约十分之一,有大批的场景需要替换新的智能终端。而苹果这次仅联合了两万家零售商,空间之大不言而喻。

  研究机构Forrester[微博] Research指出,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从2012年的128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900亿美元。此外,一家ABI研究公司也预测,到了2017年,全球NFC支付的规模将会达到1910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支付领域的后来者,苹果的创新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Apple Pay已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这一步应该比谷歌钱包等先行者的步伐更大。不过,相对于既定庞大的目标市场,苹果的力量有限,成功与失败的几率是对开的。

  挑战中国移动[微博]支付格局

  当下,中国移动支付正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央行[微博]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业务金额接近4万亿元。2013年至2014年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已经以200%的同比增速疯长了5个季度。

  目前中国线下支付有两股力量。一是银联、运营商和一些NFC厂商力主推广的NFC支付;另一个则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扫码等移动支付方式,其中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是两个大玩家。

  “未来移动支付一定是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大的蛋糕,大家都在抢,苹果亦如是。”胡先生说道。

  目前,在移动支付市场,银联的优势很明显。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支持银联闪付的POS终端已经超过360万台,确立了银联对线下POS系统的绝对掌控力。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也不甘示弱。日前,微信支付正式推出“刷卡”功能,并接入DQ、天虹、好邻居、卜蜂莲花等商户。支付宝则是扫码支付的“前辈”,其开创的“当面付”一度在年轻人中很流行。

  除此之外,移动支付市场还涌现出了不少创新产品形态。2014年二季度新发布的百度[微博]钱包,以及以钱袋宝、盒子支付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类商家也正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市场。

  在各路大小分队夹击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Apple Pay推广的NFC支付还能否占优?

  行业内对此普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微信和支付宝的扫码支付相比会更为便利。目前国内用户已经拥有足够多的支付选择,这时候苹果推出Apple Pay意义不大。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国内需要具备支持NFC功能的商业环境。若国内商超、便利店并未大规模采用支持NFC技术的POS机,苹果NFC技术即使再先进,也只是鸡肋,苹果所带来的“移动支付大潮”也只是空谈。

  NFC支付要改造大量的POS机,一台改造成本要1000元。而目前在中国1000万台POS机中,有NFC功能的为300万台,光改造就需要70亿,成本不可谓不大。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NFC技术涉及到很多硬件方面的技术,推广难度相对较大。

  尽管如此,苹果并非没有机会。从诸多商家的反馈来看,银联并没有培养起消费者的闪付习惯,打着“Quick Pass”标识的终端或会沦为摆设。并且,无论是银联、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线下POS机的改造进程都较缓慢,并且线下商户所配置的POS系统千差万别,消费者体验并不顺畅。

  当然,在竞争中也存在着合作机会,Apple Pay将与中国银联展开合作的消息一度传得沸沸扬扬。

  易观国际[微博]通信行业分析师李烨表示,运营商和银联一方面需要借助iPhone获取高端用户对NFC的使用,为手机厂商做出标杆;另一方面,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产业链和支付场景很可能沦为苹果移动支付的嫁衣,导致自身的支付平台被边缘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上看,Apple Pay与银联等金融机构合作有双赢空间。苹果有用户优势,银联有POS网络的优势,并且银联还可以通过新的支付体系制衡支付宝们。

  “NFC的瓶颈就在于支持这种技术的手机品牌太少。”费捷表示,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像苹果这种影响力比较大的品牌进行NFC推广,为NFC技术进入实际生活应用提供了很多便利,对于NFC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好处。”

  苹果的“乔布斯红利”

  不止是Apple Pay的前景不明,如今的苹果也一改往日强势,成为一个离极客精神和完美产品越来越远的苹果、一个离投资者和华尔街越来越近的苹果。

  苹果进军支付领域,这个巨头们都盯着的钱袋子,希望分一杯羹。只不过这一次,苹果一家独大的格局将不能重演。在这个后台标准要与传统支付行业接轨,涉及各方产业链的行业,苹果将不再是颠覆者,而是合作者。

  处于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安全是用户最看重的因素。Apple Pay能否解决自身的安全问题,仍需时间检验。而面对激烈的移动支付竞争环境,苹果会采取何种策略,能否再创神话,也要打一个问号。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其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它更安全、更方便或更便宜,而是这种全新的方式能带来人们前所未有的乐趣。这是移动支付最大的魅力所在,而Apple Pay恰好幸运地出现在这个微妙的时期。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