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从欠薪事件看国产CPU为何不能复制高铁模式?
近日,成承担核高基专项,被寄予厚望的国产CPU新秀苏州中晟宏芯因为“欠薪”卷入舆论漩涡。2014年,在工信部和政府的扶持下,中晟宏芯获得IBM的POWER 授权,并且得到了IBM、中科院计算所提供的技术支持。按照原计划中晟宏芯走的是高铁“技术引进吸收消化自主创新”的道路CP1是IBM Power8的马甲,2016年的CP2是基于Power8的仿制改进,2018-2019年的CP3则是吃透IBM技术后的自主创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不久前印发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写道:“引进高新技术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承担核高基项目的中晟宏芯出现欠薪事件,恰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印证。
宏芯很难消化IBM的技术
宏芯和不少合资公司,或购买ARM IP核授权的IC设计公司一样,本质上都是高度依赖海外技术的,虽然宣传走与高铁国产化“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类似的技术路线,但从技术上讲,可行性并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IBM技术自成一体。
IBM的设计流程很多做法与业界主流做法不兼容。具体来说,在晶体管级的设计和分析流程上,目前国内主流的设计流程顶级是门级的,局部是晶体管级全定制的;而IBM则恰恰相反,顶级是晶体管级的,局部分模块设计可以用门级的。在单工艺角设计上,目前国内IC设计单位的通常做法是所有工艺角都要考虑,而且留有很多富余量;而IBM则是照着一个工艺角设计,生产工艺照设计的工艺角来调整。
此外,宏芯拿到的IBM Power8全套源代码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SOI工艺的,要迁移到HKMG工艺,难度比较大会导致后端设计中很多地方时序不对,需要重新调流水,并带来降频的不良后果,而且验证工作量非常大。IBM曾经也想迁移到HKMG工艺,但从结果上来看,并没有做到(SOI量少,自然不能用产量平摊成本,而过高的价格会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IBM自然想迁移到14nm finfet)。
14nm finfet
同时,宏芯的技术团队实力又相对有限,加上宏芯管理层的斗争异常激烈,以及部分投资人动机不纯,造成大量资金和精力被花在与科研无关的方面。而在出欠薪事件后,原本停薪留职加盟宏芯的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人已经回所里了。
因此,在中科院的科研团队离开宏芯,IBM又有技术保留,EDA工具和IBM的不一样的情况下,又要配合后端,迁移工艺,修改时序,还要求最好不能有降频(性能损失),以及宏芯的放卫星行为宣称CP2采用7nm制程,原本计划于2016年完成的CP2至今依旧处于PPT状态,并被推迟到2018年。不过笔者认为,即便到2018年,宏芯所谓的7nm CP2也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中晟宏芯本质上是IBM在华代理人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带动下,服务器市场前景异常广阔预计到2020年,服务器芯片市场将达到150亿美元。与此同时,IBM在经营上遇到诸多困难其Power服务器芯片市场份额正不断被X86侵蚀,为了强化产业联盟和生态,IBM急于在中国扶持一个马仔做低端Power服务器芯片,将Power从“美国芯片”完成“自主可控国产芯片”的身份转换,并借助中国政府的政策保护抵抗X86芯片的侵蚀。同时,IBM继续做高端服务器赚钱。
因此,IBM来中国找合作伙伴,并非来当活雷锋传授中国技术,而是为了拉一个马仔替IBM冲锋陷阵走雷区,因此,技术保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POWER 8最有价值的浮点运算方面的技术是不对宏芯开放的,另外,宏芯也没有获得IBM全套EDA工具(EDA是辅助设计芯片用的软件)。
就如同台湾以高价购买美国淘汰的二手武器时,有台湾评论家讽刺道,“给美国当狗,狗粮也得自己掏钱买,而且还是以几倍的价格买劣质狗粮”,宏芯为IBM冲锋陷阵打江山,也得自己掏钱买刀剑和粮草据不愿意透露姓名业内人士告知笔者,光购买Power授权、IBM的设计流程、Power8的设计等知识产权就花费1-2亿美元,而且不排除在后续的合作中继续买买买的可能性。
更要命的是,IBM给宏芯设置了一些比较苛刻的合作条件,比如CP1(Power8的马甲)至少投产1万片由于IBM的意图是让宏芯去抢X86芯片的市场,自然不会将自己的市场拱手相让,而因为软件生态和价格不具备竞争力的原因,CP1在和X86芯片竞争低端服务器芯片市场时自然是毫无竞争力。在此情形下,等于是将宏芯当代理商用,一方面使Power8贴上宏芯CP1的牌子变成“自主知识产权”,进而获得了党政军信息安全市场的入场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重了宏芯的资金负担。
可以说,宏芯本质上是中国出钱出人帮IBM走雷区的项目干成了,Power的生态构建起来,最大的受益者是IBM;失败了IBM也赚到了数亿美元专利费,没有任何损失。
其实,IBM在2012年就找过龙芯,并开放了少量技术资料,只不过龙芯拒绝了IBM。之前也找过华胜等一些公司,但因为失败率太高,对股价震动太大而作罢。
信息技术领域不适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宏芯某次演示的一张PPT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领域的可分割性,信息技术领域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特点,使“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做法不具备可行性。
举例来说,在国产航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J10、J11可以先用AL31F,等涡扇10成熟后再换装实现全面国产化。但在信息技术领域则完全不然采用自主指令集和自主CPU的申威根本跑不了Windows和安卓,必须自主开发配套的软件,比如申威开发的神威睿思操作系统等软件;针对X86、ARM开发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也不可能在龙芯、申威上完美运行,除非进行移植,或二进制翻译,而这会大幅增加软件开发和维护成本,或损失CPU的性能......而正因为软硬件具有高度一体性的特点,以至于形成技术联盟,比如Wintel、ARM+安卓。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