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耿怡: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态势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各个细分领域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从应用领域来看,运动管理和儿童保护类产品发展较成熟;从产品类型来看,智能手表用户黏性有待提升,智能眼镜急需拓展应用,其他新兴领域则逐渐壮大。”耿怡博士表示。
智能手机未来将被取代
其次,垄断市场难以形成,创新型企业尚存机遇。目前,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企业相继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抢占可穿戴设备产业制高点,但可穿戴设备市场不会形成很高的产业集中度,难以出现类似智能手机领域的几家独大的局面。智能手机市场依赖单一类型设备,产品形态高度统一,而应用范围“从头到脚”全面发展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实质上是诸多市场的集合,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应用多样化。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创业创新集中的重点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创客群体将借助此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以苹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旗舰型产品提升可穿戴产品的用户认知度,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广度将使产业具备一定的分散性,也使创新型小企业获得成长空间。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可穿戴设备将会取代手机?以可穿戴设备的标兵Google Glass来看,它的确把很多功能从手机里面抽离出来,并以更好的语音交互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表面上看来,语音交互的确更为人性化,但是它的代价也很高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报道
国际设备厂商爱立信6月24日发布最新消费者调研报告称,智能手机将在未来5年间逐渐变成简单的通信工具,可穿戴设备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提供大部分功能。报告显示,消费者与可穿戴设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67%的用户都会在锻炼时使用可穿戴设备,而在旅行、工作学习、购物时使用的用户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5%、49%、48%。由此推断,可穿戴设备会持续发展并且有希望深入其他领域。
在国内市场,根据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35.6亿元,到2016年市场规模会增到22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68%。小米手环的火爆加上Apple Watch的助推,深圳可穿戴产业链纷纷跟进抢占市场,带动了中国可穿戴市场整体进入迅速扩张阶段。根据GfK全国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810万台,同比增长321%。
耿怡表示,当下的健康运动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只是可穿戴设备时代即将到来的序幕。与智能手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相比,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会以更多元化、更具影响力的方式扩张,可穿戴设备将会取代目前现有的手机、手表、医疗设备如血糖仪、房子汽车的钥匙等产品,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耿怡博士在其赛迪智库的报告中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将愈加丰富,融合应用更为深入。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仍以手表、手环、眼镜为主,尚处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初级形态。随着传感技术、材料技术、交互技术的日益成熟,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将愈加丰富,向人体穿戴的各类物品延伸,衣服、鞋子、戒指、发带等多样化可穿戴产品将不断涌现。可穿戴设备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产品形态之间的界限将逐步打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之间功能将逐渐趋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总体趋势是发展软件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只是其功能载体,功能的实现并不局限于产品类型。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是健康追踪工具,但这种单一功能的设备最终会被更加广泛、更加以应用为中心的智能手表所吸收。
瓶颈:缺少“杀手级应用”
一是,可穿戴应用数量有限,生态体系难以统一。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程序数量十分有限,与智能手机相比,无法向用户提供优秀的应用体验。智能手表的应用程序尚不丰富,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程序更加稀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SDK和API难以统一,底层基础应用软件平台的不同使设备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中,操作系统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吸引开发者和创业投资基金大规模进入,缺乏“杀手级应用”,成为可穿戴设备应用普及的瓶颈。
与其它行业相比,可穿戴行业细分趋势更为明显。易操作性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基础,针对细分市场而言,这样的要求更加重要,如何做到功能专一、专业是对细分领域企业研发、资本和营销的考验,成功地在某一功能打开切口,推动整个市场成长、扩张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可穿戴设备厂商未来发展的重心必将在大而全和小而精的两种路线中做出选择,大而全的路线更适合三星、LG、华为这样的产业链较完善的企业,而小而精的路线则对初创型企业和专业型企业更具吸引力。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23个影响人类发展的技术之一,未来的发展前景自然光明,但是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赛迪智库在其报告中指出,当前可穿戴设备产业存在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此,耿怡博士深信不疑。她认为,就犹如目前移动互联网代替台式电脑一样,未来可穿戴设备必将取代手机成为新的电子消费品的主力。“尤其是目前业界比较关注的AR、VR技术,这种虚拟现实等技术,业已从可穿戴设备技术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她也坦言,这也需要网络速度、存储技术、电池技术,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等配套软环境的跟进。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