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进退中关村:海龙发展智能硬件 e世界变身创客空间

2017-03-01 11:46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深圳地铁7号线线路图 快手富翁 狂野未婚夫 昆宝出拳2烈火之舌 辣椒教室插曲 蓝色土耳其简谱 兰陵缭乱19楼 懒猫视界 狼后小不点儿 狼行天下之钦差

(原标题:进退 中关村)

资本都会有周期,市场总会回暖,不管是流水般撒钱的时代,还是融资惨淡、谨小慎微的时代,中关村都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海淀图书城的招牌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地标遥相凝视着:转型虽然艰难但至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总有一些巴掌大的地方扮演着让人心潮澎湃的角色,比如30年多前改革开放中的蛇口。

多年后的北京,想要扮演这个角色的地方是中关村。百度、腾讯、新浪、新东方,这里驻扎的或是曾经驻扎的公司足以撼动中国互联网的大半江山。尽管一些公司现在已经“北上”,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的脚注仍然是中关村。

生活在中关村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这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营生之处,它演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点风吹草动很可能就牵扯着中国经济最深远的变革。

离场者

海淀黄庄,一个小女孩儿一蹦一跳地走向路边的卖艺歌手,她刚从她父亲的衣兜里费劲地拿出了零钱。她和父亲的对话有点听不清楚——歌声似乎有点过于嘈杂。他的背后是一棵银杏树,光秃秃的树干刚刚送走了它最后一片树叶,中关村的寒风似乎没有人情味:卖艺者紧了紧自己的领口,怔怔地看着稀稀拉拉的人们,思索着当年水泄不通的熙攘人群。

冬季的欧美汇有些凄冷,旁边就是海淀黄庄地铁站,低着头匆匆路过的人们很少会抬头看一眼四周;不远处是正在重建的中关村“东方创业谷”,从前可能是一家商业中心——那里会稍微热闹一些,运送着各种材料的工人们在交谈着些什么。

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禁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中关村赖以生存的传统零售、商品集散的模式在持续散发着阵痛之后,最终还是走了下坡路。

“这里基本已经搬空了,你想买什么告诉我,我帮你看看可以去哪。”第一财经记者刚进入鼎好大厦,一位热情的工作人员便凑上来说道。环顾四周,如今的这里,已经非常萧条,搬空了的大厅似乎都能听到回声,仅剩下的一家商户百无聊赖地聊着天,戴着红袖章的保安来回踱步,显得格外扎眼。停运的电梯、隔离的警戒线、散落一地的广告牌竟构成了这里仅剩不多的元素。

而在电脑买卖的兴盛时期,这里满街都是小推车、纸皮箱、面包车,染着黄头发穿着紧身裤卖力干活的小哥,以及随时可能爆发的买卖纠纷。可是现在,这些物件和人已经一点点从这个车水马龙的地方消失了。

“现在谁还攒台式机?谁不在网上买电脑手机?”鼎好的肯德基里,齐立坐在第一财经记者对面,啃了一大口汉堡,又猛吸一口可乐,含糊地说道,头都没有抬。他的潜台词可能是,他不再被这个地方需要了。

中关村从来都不属于某一类人,历史的车轮也从来不会停下来等谁上车。

按照政府的规划,中关村正在酝酿又一次的变革。这一次任务落到了每一栋大楼身上:科贸大厦将转型互联网教育,鼎好卖场专注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海龙将发展智能硬件,e世界将变身创客空间。这些大楼是创业潮的参与者,如今,它们被精心打扮,向过去告别。

“都散了。”齐立抠了抠指甲,他在这里打工时的伙伴们都各奔出路去了,偌大的北京,齐立不知道这些人后来都去了哪里干什么。他们原本以为,就算海龙干不下去了,还可以去后面的鼎好。

5年前,齐立从吉林坐着一辆红皮火车摇摇晃晃地到了天津,然后辗转到北京,在饭店谋了个上菜的活计,可他受不了油烟味,一直想换个工作。一个同村的兄弟带着他到了“中关村一号”,海龙电子城。

初中毕业,爱玩电脑游戏,19岁的齐立很快在海龙的一个柜面找到了工作,成天和电脑、游戏打交道,齐立简直认为自己找到了梦想中的职业。其实,那时的海龙因为受到苏宁、国美这些家电卖场的冲击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收入是按提成走的,齐立不是个勤快的人,一个月到手3000多块钱,在一个半地下室和老乡合租,吃街边的盒饭,剩下的钱也知道要攒下来,“咱也来北京了,回家总得给爹妈买点好吃的。”

村里人都知道齐家的小儿子来了北京,但还是在“一个村里”打工,于是,看见齐家爸妈时就调侃,你儿子在北京那个村里找媳妇儿了吗?

“谈了个朋友,挺好看的,不过还没半年就崩了,”说起这个,齐立不好意思起来,“可她比我有远见啊”,他哼了一鼻子,开始刷手机相册,试图找出这个女孩的照片。据说,这个女孩后来换了个老板的司机当男朋友。

没干多久,周围就开始传,海龙要关门了,齐立有些担心地问老板,老板摇摇头说不知道。

2015年年末,海龙、e世界、鼎好、科贸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结束电子卖场时代,转型做创业孵化器和创新空间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中关村的每一个柜台,板上钉钉了。

次年5月,老板请齐立喝了顿大酒,在清华西门最好吃的烤串店,齐立一手举着肥腻的鸡翅,一手握住啤酒杯,只想着要是每天能过这样的日子多好。后来,老板回了老家,齐立还在那个半地下室里等待着新的工作机会,偶尔来中关村转转。

2016年7月7日,经营了17年的海龙正式停业。“中关村一号”仍然矗立在繁华的四环旁边,等待着它的下一拨客人。

守望者

离开还是留下,中关村里每天都会有人这样问自己。

在鼎好电子商城A座地下二层的正中位置,老王端坐在自己的手机维修店前,玩着手机,偶尔抬抬头打量着来往的顾客。这位来自辽宁锦州的地道东北人,穿着黑蓝相间的棉袄,混搭件米白色的运动裤,走起路来跨步很小,显得有些拘束。

这里的人都叫他老王,但他其实是个“90后”。老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是他来中关村的第十个年头,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这儿干手机维修和配件售卖。

如今的鼎好,顾客寥寥,多数专柜已经人去楼空或是只剩下一两名员工顾店,横幅也已布满灰尘。太平洋电脑城、中关村e世界和海龙停业后,鼎好和科贸仍在艰难维持着。

老王是这儿的“土著”。2007年,鼎好二期开业,他是第一批入驻的手机经销商。

“2008年,我们每人平均每天能修40部手机,单这项业务每月的利润能达到2万元。”说到这儿,老王有些激动,把手机撇到一边,“现在每天就只能修4部手机,所有的活儿加起来一个月最多就能赚1万块。”

鼎好在人气旺盛时期,日客流量平均为6万人左右,最高峰达到每日约8.5万人。但从2014年开始,人流量就大幅减少,生意越来越难做。在老王看来,网店的冲击是主要原因。问及有没有试水网店时,他摇摇头道,“没精力了。”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