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智能手表不仅仅是好看,还可以用来救人性命
对于那些想要帮助心脏骤停的人进行心肺复苏的人来说,或许他们能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唱响《活下去》这首歌了(1977 年由 Bee Gees 创作)。现在智能手机和手表都已经具有检测胸部按压的节奏和深度的功能。但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智能手表在帮助乐善好施的人们进行急救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由于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的广泛使用,使得这种装置在装备了急救 App 以后就可以使得任何人在紧急情况下都可以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许多智能手机 APP 已经可以帮助人们在拿着手机的情况下训练人们进行心肺复苏。然而,智能手表的迅速崛起为心肺复苏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和持有智能手机的用户相比,佩戴智能手表的使用者能更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
「就我所知,我们是第一支在智能手表中植入心肺复苏反馈的开发团队,因此我们也是第一支可以正确比较胸外按压深度的团队。」Youngjoon Chee 说。Youngjoon Chee 是韩国蔚山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lsan in South Korea)的生物医药和电子工程师。这样的一些随时可用的设备可以有效提高生活中因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的人们的生存率。2015 年医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美国每年发生的 395000 起心脏骤停事件中,只有不到 6% 的人存活了下来。韩国的这项新研究招募了 10 位医疗领域的工作人员或者首尔汉阳大学医院受过严格训练的医学院学生在装有传感器的道具身上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且他们都佩戴有智能手机或者智能手表。相应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6 年 3 月 19 日出版的《Resuscitation》杂志上。
Chee 及其同事已经为安卓智能手机和手表专门开发了一套特殊的心肺复苏指导算法。这套算法可以通过振动或者节拍的声音来提供节奏反馈,从而保证心肺复苏的进行。同时,它也可以在智能手机或者手表上提供相应的颜色反馈,来显示胸部按压是否过深(蓝色)或者过浅(红色),或者正合适(绿色)。对于成年人来说,最佳的心肺复苏的胸部按压深度是 5 至 6 厘米,节奏为每分钟 100 到 120 下。该研究的参与者在进行心肺复苏试验时都佩戴了智能手机或者手表,且目标深度是 35 毫米和 55 毫米。实验结果表明,佩戴智能手表的使用者进行的心肺复苏操作更加精确,其相应的平均误差为 3.4 毫米(目标深度 35 毫米)和 2.1 毫米(目标深度 55 毫米)。相比之下,佩戴智能手表的使用者进行的心肺复苏操作的平均误差为 5.3 毫米(目标深度 35 毫米)和 2.3 毫米(目标深度 55 毫米)
当然,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协助意味着操作者来施救过程中需要用手来拿着手机,而佩戴智能手表的人则不需要,他们可以用两只手进行施救。这也表明,就心肺复苏而言,智能手表比智能手机更合适,也更有潜力,即使拥有智能手机的人要多得多。
「我认为,如果人人都佩戴智能手表的话,或许加速度传感器已经可以内置在表带中了,这样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Chee 解释道。那些可以提供心肺复苏反馈的经过特殊设计的医疗装置已经被证明对于医院来说非常有用,而这些装置也已经获得政府监管部门的认证,可以在临床医学中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装置太过遥远,无法触及。相反,用于智能手机和手表的心肺复苏 APP 则可以为所有人提供相应的工具。或许这些 APP 对于完全没有经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来说太过遥远,但是对于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却大有裨益。这款 APP 由韩国的研究团队开发,且如果用户曾使用过该软件,那么再次启动则只需要 3 秒钟。这项仅仅涉及 10 位试验者的研究只是走向临床试验的一小步尝试,Chee 的团队目前正在和 Jaehoon Oh(汉阳大学物理学家和紧急医学研究员)合作,在韩国的多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当然,在转变为救生医疗设备之前,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需要经过政府监管部门的安全测试。目前市面上的心肺复苏 APP 更多地扮演着训练工具而不是直接的心肺复苏指导工具的角色,因为这样可以规避最严格的医疗器械法规。Chee 希望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管部门(FDA)和其他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从而使得移动设备 APP 可以更好地为一些紧急情况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文章来源:IEEE Spectrum. 由 TECH2IPO / 创见 林云箫 编译,首发于创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