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第四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正在以建设全球影响力全国科技创新区为统领,以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为主题,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为推动力,全面提速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作为专业性创新创业平台,汇集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创业建设,举办了“互联网+教育”创新周这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持续营造海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太豪认为,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一方面会给现在学校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带来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会使教育的形态朝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方向改变。未来学校更以人的成长为核心,形态上更加开放,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实际,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体验性、群体性,强调个性化的学习,组织形态上更加扁平化。
第四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近日在京闭幕。此次创新周涵盖6大板块、13场主题论坛和教育创新应用体验,2300余位教育工作者、创新创业人士围绕教育新趋势、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深入交流思想、分享观点、借鉴经验,引发教育创新热潮。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表示,此次创新周是对中关村改革创新发展四十年活动的献礼,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研讨,对教育现代化、教育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要促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创新。
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表示,在信息化环境下面对未来教育,不仅教与学需要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空间也需要适应未来发展。应该通过搭建跨界合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海量资源,构建公益项目创新模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推动更大范围的教育均衡。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杨现民现场对《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6- 2017》进行了内容解读,要以课题为引领、以学校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从智能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驱动精准教学模式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教学专项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合作,以期突破长久以来技术与应用脱节、科研与教学脱节、创新与实践脱节的瓶颈问题,借助技术解放教师时间,借助数据对教与学有效诊断精准指导,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