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区块链和GDPR都是隔靴搔痒,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敌人是巨头垄断;整
区块链和GDPR都是隔靴搔痒,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敌人是巨头垄断;整合软硬件和服务,苹果大媒体平台之路 | TechBoard#14
2018-07-08 21:26 来源:极客公园 苹果 /互联网 /媒体
原标题:区块链和GDPR都是隔靴搔痒,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敌人是巨头垄断;整合软硬件和服务,苹果大媒体平台之路 | TechBoard#14
苹果并不担心 iPhone 销售逐年趋于平稳,因为它们在计划实现「硬件做软件的载体」的宏伟蓝图;为什么专家和权威日益失去公信力,社交媒体平台是系铃人,如今也要做解铃人;《MIT 科技评论》要在数字出版大潮下押注纸质出版,这会是最后的「挣扎」吗……这里是TechBoard 第十四期。 TechBoard 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甄选每周重要科技评论的栏目。我们将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阅读的科技评论文章,并鼓励读者去阅读原文。
《苹果在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体平台》
近几年来,iOS 上新特性的创新日益放缓,iPhone 的销售在财报上的曲线逐渐平稳,但这不一定是坏事。或许 iPhone 已经覆盖了它能覆盖到的用户群体,苹果下一步考虑的是基于 iPhone 能延伸出哪些其他硬件(如 AirPods、Apple Watch)以及 iPhone 上要搭载哪些软件。就像乔布斯曾主张的,「硬件是软件的载体,软件才是关键」。而就目前来看,苹果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令其不断增值的,从财报看来,是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内容和服务领域。
本文作者 Ryan Christoffel 认为苹果是在建立一个从未有过的媒体平台,这个过程看似没什么关联,但实则是把各要素逐渐拼凑起来的过程,就像一座大楼在盖好前,除了建筑师外谁也不知道封顶是什么形态。
三四年前,苹果主要的媒体平台还只有 iTunes 一个,而如今苹果的分发平台有应用商店、音乐、图书、新闻、播客……不仅数量增多,还做出了差异化。Ryan 认为苹果的目标是将硬件、软件、服务三者结合,从内容分发到内容探索,苹果想提供给用户一种全套、完整且自洽的体验。
绝大多数苹果提供的软件和服务都建立在用户使用苹果设备的前提下,反之亦然,如果你拥有苹果设备,你也更可能会优先选择苹果提供的服务或软件。另一方面,苹果也逐渐在把跨平台的用户体验做得统一,比如苹果在这届 WWDC 上强调 macOS 不会和 iOS 互通融合,但给 macOS 新增的几个应用却都是「iOS 样式设计」。当你和苹果生态连接得越紧密,就越倾向使用其原生的服务或应用。而在每一代系统更新中,从手表到 HomePod,苹果都在把原生应用优先跨平台整合,试图提供统一且无缝的体验。一旦用户融入了苹果生态,为内容和软件付费就像定期换新款设备一样自然。苹果也不仅是要整合软硬件,更重要的是深耕媒体平台。自去年以来,苹果大力投资视频领域,不仅优化了 tvOS 和整合视频内容,还要充实原创内容。而前不久苹果又全资收购了在线杂志订阅服务 Texture,此举也被视为苹果要在新闻分发上有所行动。
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有时发现好内容比创作好内容还难,因此除了内容分发外,苹果还通过人工推荐、个性化选择以及社交分享来聚焦在内容探索上。无论是 Apple Music,去年 iOS 改版,还是今年 macOS 改版的 App Store,苹果都特别强调了其人工推荐的特性。而在播客、TV、图书等应用上,过去算法和榜单呈现的推荐也在加入越来越多的「人工干预」。不同于其他内容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用算法推荐所谓的「定制化内容」,苹果的个性化推荐则是结合了算法和用户自主的选择,比如 Apple Music 的「For You」和 iOS 12 新设计的 Books 应用,都是需要用户手动标注「喜爱/不喜爱」来告诉算法自己的偏好。社交分享也是发现新内容一个重要的方式,过去苹果使用的是算法综合得出的「排行榜」,但在 iOS 11 的 Apple Music 上,苹果提供了丰富的分享选项,分享的场景也更为「私人」,不再是「大家都在听什么」,而是「我朋友在听什么」「我关注的人在听什么」。这样的社交特性可以直接套用到苹果其他的内容平台上,而这样的社交特性又是建立在喜好鲜明的一个个用户上,以用户而非某一内容形式为单位去关注,这样利用社交的内容探索功能只有苹果能做得出来。
苹果早已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也不只是软件和服务公司,它还逐渐在成为一家媒体公司。但它也不同于其他媒体公司,它自带庞大的用户和产品基数,并正在利用其优势来统筹硬件、软件、服务和内容,试图创造出以每个用户为单位的个性化体验,这种体验将被苹果打磨成「唯有苹果可以提供」的程度,而苹果在未来要做的,或许就是让这种整体的体验足够好,好到让用户难以脱离也无需脱离苹果的「生态系统」。
原文链接:
延伸阅读与参考:
中推荐过的《苹果在探索中的下一步》,那篇文章中预测苹果下一个跨时代的硬件产品可能是智能眼镜,同时,现在的苹果在创新上或许考虑的不只是某个产品,而是通过多个硬件、软件和服务统合进而创新出某种使用范式。
中推荐的《苹果找到了给华尔街的「说辞」》,作者认为资本配置将取代 iPhone 销售量和苹果生态圈成为应对华尔街的新说辞。
《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能让互联网更去中心化》
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去中心化在近几年都是互联网上一个重要议题。除了各种加密货币外,还有周期性发布的文章提醒网民「勿忘开放互联网(Open Web)」。但《经济学人》这篇文章则给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下了个更为悲观的论调。
去中心化的反面是互联网巨头的垄断,但作者认为,没有人真正地会觉得互联网能回归到诞生期时完全分散的状态,分散的反面或许不是聚集,也可能是混乱。比起拆除巨头们建立起的数字围墙和数据高塔,开辟一块新的多元化的数字广场更为重要。那作者眼中的「数字广场」是什么样的呢?不妨回看消费者级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以史为鉴。
若不是美国通讯业垄断巨头 AT&T 在 1956 年被迫开源其部分关于晶体管的专利,就不会有后来奠定了现当代硅谷气质的科技公司英特尔;若不是 IBM 在 1969 年因被指控垄断大型计算机,因此没有将软硬件分离开发,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统治了 PC 系统的微软;若不是微软面对 2000 年左右欧洲和美国推行的反垄断热潮,不得不让第三方浏览器在 Windows 上「畅通无阻」,那谷歌可能不会只用了二十年就攀爬到如今的地位。因此,打破垄断的方法或许不是将巨头耗时耗力精心建起的围墙或高塔推平,而是要求其开放,从而降低其他尚处萌芽的初创公司进入市场竞争的门槛。降低门槛不只要靠网民的呼吁和去中心化的技术,回看历史,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