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笔记本中的见证
同一年里,我带着我的那些笔记本,调至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农业发展工作。这个时期内,市委市政府结合县市区的各自优势和地域特点,制定了“一县一品”、“四乡六业”的农业发展新规划,全力打造咸安苗木、嘉鱼蔬菜、赤壁猕猴桃、通城牲猪、崇阳雷竹、通山水果等产业工程,打造桂花之乡、苎麻之乡、茶业之乡、楠竹之乡,六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了。
改革开放40年的阵阵鼓点,给鄂南特色农业带来一片片新天地。回顾这些我直接参与推动的农业工作进程,我感慨万千。
2010年以后,各个县市区的农业产业种类增多,农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但总体存在“多而不优”等问题。我市适时提出了打造“特色农业”战略,搞公司加农户模式,开始探索农业深加工,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发展之路。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越拉越长,鄂南农业之花大放异彩。
农民周阅鹏一家六口,夫妻两个劳动力,上一年耕种10亩水稻,家里养了两头猪,各种加起来年收入不到3000元。周阅鹏一家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家里3个孩子都没钱读书,两个大点的孩子已去外地打工,贴补家用。
工作组一路上为农民们算账对比、协商对话,有针对性宣传当时地委的号召,鼓励农民们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山水中找财源。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在笔记本上重重的写下了农民对于农业新政策、新改革的期盼。
翻开家里的一本手写笔记本,1986年那年,我从原咸宁地委宣传部下乡到嘉鱼县原老官镇参与形势教育工作,正式投身咸宁农业建设工作中。为了摸清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地域农业改革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我和嘉鱼农业局的干部们组成了调查组下乡调研。冷冷的冰雨打在车窗上,狂风在车外呼啸,工作组6人到10多户农民家里走访座谈。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尽管政府在减轻农民负担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低,技术难题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注重特色农业基础上,提出打造茶叶、楠竹、油茶“三个百亿产业”的战略,特别是在青砖茶这个金字招牌的打造上狠下功夫。目前,青砖茶的综合产值已达65亿元。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我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些笔记本见证着我的成长,也记录着咸宁农业的发展历程。
从事农业工作30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咸宁农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崛起。
咸宁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由低级到高级,效益从一般到更好,农业产业化由只管种不管收走向公司加农户,各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由比较薄弱百废待兴走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由祖祖辈辈困在土地上走向跑市场搞加工。
2000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湖北省根据中央精神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一时间,各种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专业大户不断涌现。鄂南大地热潮涌动,农业开发一派生机勃勃!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