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照相机的那些事儿
我出生于1970年,小时候住红桥。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的照片一般不会很多。
在我记事之前只照过三张照片。第一张是我诞生一百天的纪念照,我赤身裸体侧歪(zhāiwai)在一把高木椅上,胆怯怯地看着镜头。第二张和第三张分别是我一周岁和两周岁的时候和姐姐的合影。
小时候住的8号院里有十几户人家,只有吴老师家有一台照相机,吴老师两口子儿都是老师,家里孩子少,老人有工作,家庭经济状况在当时算好的。吴老师家的照相机是海鸥牌的,两个镜头一上一下,后来才知道这叫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记得三舅买的第一台相机是东方牌,那是一台旁轴取景式照相机。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第一次独自走进红桥照相馆,照了一张证件照。红桥照相馆只是俗称,它的大名应该叫新丽影照相馆。
在这之前我所有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八十年代中期,社会上刮起了“彩照”热,照一张“彩照”是很拉风的事情。
记得初三去香山春游,在排队集合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高兴地告诉大家,班里的孟同学的爸爸去日本访问,特意送给班里一个日本产的彩色胶卷,全班同学听后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就这样我的第一张“彩照”诞生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在山坡上,大家笑得都很灿烂。
过了几年,傻瓜相机开始进入家庭,妈妈不知道哪里找的门路,买了那一台日本产富兰卡(franka)全自动照相机。这真是喜从天降,让我爱不释手。这台相机也被誉为傻瓜相机的鼻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售价是180元,相机采用简单的程序快门、内置闪光灯、手动过片、手动倒片,现在想起来此相机异常落后,可在那时它能让普通人拍出“可看”的照片。
这台富兰卡相机用了几年,九十年代初姐姐送了我一台理光XF30D全自动相机,这个型号在当时非常畅销。
1997年女儿出生,我对摄影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再搭上想给孩子留下质量上乘的照片,我决定购买单反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就这样我买了一台佳能EOS 500n。当时图便宜就配了一只“狗头”(狗头泛指廉价的入门级低端镜头)。
提到单反不能不说的一个机型就是尼康FM2。它是尼康35mm相机销售期最长的全机械照相机。1982年推出,2001年停产,它做工精良、故障率低,耐温性和抗冲击性十分强大。我曾经借用过三舅的尼康FM2,这相机纯手动,对摄影者的要求非常高。
九十年代末,听说崇文区两广路要拓宽,我决定用镜头记录老两广路街边的景物,既然要留作资料,照片的质量不能含糊,我便决定更换设备,当时选中的是佳能的EOS 5,机身选好,镜头更关键,我选购了原厂的“牛头”——EF24—70F2.8 镜头,这是我的第二台单反,烧钱不少。
再说说摄影发烧友吧,不管手里有多少设备,都无时无刻的想更换,而且比着讲究,附件一律要求原厂,镜头总是少一只,等镜头置办的差不多了,机身又改换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
扯远了,还是聊相机吧。进入二十世纪没几年,数码相机的大潮就席卷而来。1975年柯达公司研发出第一个CCD,宣告数码时代的诞生。数码相机大约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像素级别一般都在50万左右,售价约为8000元。到了2003年左右,数码产品逐渐被认知。以索尼 DSC—F717为例,此机502万像素,售价7800元。后来数码相机价格有所下降,大致以100万像素价值1000元计算。数码相机真正进入家庭那是2006年左右的事儿了。
2005年左右,我的发小儿大勇送了我一台日本富士牌数码卡片机,从这时开启了我的数码时代。2008年,单位组织到华东旅游,我就带的这部相机,给同事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照片。
摄友们都换上了数码单反我也眼馋,最后决定入手一台数码单反,胶片机都选用的佳能,数码单反还是决定买佳能。
现如今摄影可是时髦的事儿了,人人都拿手机照相,大家都爱发微信朋友圈。
公园里,风景区经常看到一群群的发烧友,这些发烧友都拿着高级的摄影器材,年纪以五六十岁的人居多,而且女发烧友渐渐地多了起来。
前几年天坛公园来了一只“神鸟”——戴胜,好嘛!吸引了上百只“大炮”在抓拍。颐和园的昆明湖里有几只?(pì)?(tī)(一种水鸟),每天都有几十号人用长枪短炮在那里“围攻”。这只能说我们的生活水平有飞速的提高,现在的人真是有钱有闲啊!
现在我出门什么器材都不带了,只带手机,手机的摄影头有2100万像素,并且可以手动,可以调整曝光。以前是一只大变焦的镜头走天下,现在是手机走天下。
一般说来,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称之为世界八大艺术。
文章的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一位摄影师的一句名言结束,他就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