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当废品回收遇到互联网 “再生活”app明码标价受热捧
2016年5月11日讯,在传统回收行业萎缩之际,一些创业者瞄上了“互联网+废品回收”的蛋糕。而与那些高调登场、最终却遗憾落幕的不靠谱服务相比,互联网+废品回收行业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他们过得还不错。
小王正把一天跑单的收货装车
省劲省事、明码标价,居民看上了新服务“以前卖废品,得自己费劲提到楼下不说,人家称的总感觉比我自己称的重量少一点,不过我也懒得去争这一毛两毛的……”刘雨家住柳芳北里社区,自认比较有环保意识的她,一直以来都愿意把废品存起来卖,甚至连快递剩下的包装壳都不例外,但每次卖废品时“费了劲心里又不痛快”的感受,让她多少有点沮丧。“我家面积不大,外面楼道也窄,攒废品本来就很占地方,好不容易攒了一些,有时候天冷了想卖还找不着人,我都想放弃了。”
两个月前,纠结中的刘雨听说了一个名为“再生活”的上门回收废品app,碰巧自己又有一批废品要处理,她尝试着使用了一次上门服务:“来的小哥着装比较整洁,态度也挺热情,最好的是废品终于不用自己拿下去了。”除此之外,app里“明码标价”的设定也让刘雨印象深刻。“里面按分类都标好了,衣服、报纸、纸壳都是多少钱一公斤,小哥装完袋后拿电子秤称完了还会给我看一眼,感觉挺正规。”
有了第一次的良好体验,刘雨也成了这种上门服务的固定用户。“ app里可以设定每两星期来一回,知道人家什么时候来,感觉我攒的时候更有盼头。”上周四,又到了两周一次的例行收废品时间,刘雨前一天在家里进行了大扫除,翻出了好多旧衣服、废纸箱子,准备第二天“小卖一笔”。
“再生侠”小王:我挣多少钱无关废品重量,只看跑了多少单周四早上八点一刻,“再生侠”王贺鹏骑着电动车来到了柳芳北里小区,随后拨通了用户刘雨的电话,得知对方在家后,小王拿着回收袋上了楼,这是他今天跑的第一单。用户的废品已经在楼道里放好,小王只需要做分类装袋和称重工作。
“我这里还有个刚喝完的空瓶,可以卖吗?”刘雨问。
“可以,您让我扫一下码。”扫码器一扫,小王的工作系统就识别出了瓶子的材质和规格:550毫升塑料瓶,对应价格是5分钱。“再加上您卖的8.8公斤衣物,0.87公斤纸箱,一共是4.93元,已经打到您的账户里了。”从上门到结款,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分钟。
告别了第一家客户,小王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家。第二家客户人不在,但电话里说了废品在门外,可以自行收走。“这回是两公斤纸箱,一块钱。”即使用户不在面前,小王在称重时也毫不马虎。“我每单收多少废品和我的绩效没关系,我挣多少钱只看我跑了多少单。”在小王的工作系统上,他之后要跑的工单也列得清清楚楚:客户在哪,什么时间需要上门。今天他服务的客户都集中在和平里地区,整个上午,他还需要跑将近二十个单。
个体户老章:越挣越少,我也动过转行的念头小王骑车赶往了下一家客户,他只有多跑才能多挣,而相比之下,柳芳北里的废品回收个体户老章则要显得轻闲很多。柳芳北里15号楼北边的过道,是老章的“地盘”,整个小区,像他一样干个体回收生意的还有另外四家,各家占着各家的地儿。
上午九点,老章的摊也已开张了近一个小时,整个地盘被他拿三块大铝牌围了起来,铝牌上“香河园再生资源回收亭”的字已磨得很难辨认,旁边散落的易拉罐、旧纸壳倒成了更为显眼的招牌。
由于只是自己一个人干活,老章有时并不愿意上门去收废品。“不说人家愿不愿意让我去,我去的时候有别人来我这儿卖,我人不在怎么办。” 虽然只是被动地等,但老章倒也不缺客源,九点到十点这一个小时,分别有两个老太太和一个搞卫生的中年人来卖废品,基本上都是报纸塑料瓶一类,老章一言不发地整理着,整完之后递出五块或十块,卖废品的也不计较废品到底有多少,拿了钱转身便走,双方似乎已经在不知多少次的交易中形成了一种默契。整完之后,老章又坐回了自己的电三轮上,拿起手机看电影。
“其实这人数已经比以前少多了,因为废品价格贱,很多人都不愿意卖了。”老章表示,一年前,五环内多家小废品站被关停,他卖废品要从原先的北皋转移到来广营,路途变远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影响还在于,缺少了竞争的大废品站开始大幅压价,老章这样的一线回收人员也不得不跟着降低废品回收价格。“现在来卖废品的就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了,一星期也就一两天能装满车。”而即使装满了车,由于附近居民卖的废品价值较低,老章一天也赚不到什么钱。
想要开摊,老章一年还要交2000块钱的摊位费,比起三四年前,摊位费的价格已经低了不少,但还是不断有人退出不干。“以前行情好,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现在这个数的一半都挣不到。”老章也承认,个体回收行业的水不浅,想挣的多得靠关系。“真正赚钱的是那些刚建好的小区,里面的护栏、暖气片什么的价值高得多,但是你不认识人根本就不让你进。”老章说,像离柳芳不远的万国城小区,刚建好时交十万的进门费,半年里就能挣回本钱,还能有六、七万的利润,足足顶他两年多的收入。
没人脉没本钱的老章,对目前废品回收业的新兴产物倒是了解一二。“像什么再生活、无忧、换钱什么的,天天在小区里跑,我能不知道人家干什么的吗。”老章开玩笑地表示,这就跟打车软件和传统出租车一样,会用手机的都去用上门服务了,自己的客源只剩下不会手机的一批老居民。他也表示,自己曾经动过转行的念头。“像我们这种个体户挣得这么少,我都想去人家公司找个活干干,可我都40多岁了,真让我跑我也跑不动啊。”
老章一天都在等着,小王一天都在跑着。晚上六点,因为小车装不下,小王需要提前把废品运回大的厢式车,腾出小车的空间后,他继续着最后两个小时的工作,每多跑一单,他就会有多一单的收入;另一边,老章的车仍然还有很多空间可以用来放废品,他等待着下一个客户的光顾,但那个客户究竟会不会来,他也不清楚。
【态势】 一年间服务区域从4个扩大到30个小王今年28岁,已经在公司当了一年的回收人员。与现在干劲十足的他不同,临入行时他心里其实有些顾虑:“觉得自己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来‘收破烂’了呢?会不会在别人眼里显得很没追求?”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