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有一种强卖学生平板电脑叫“不算违规”
12月13日,是黄山中学OKAY智慧课堂项目收费截止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学校采访了部分正在给孩子交钱的家长,他们多数无奈地表示交费并“不自愿”。目前,黄山中学1600多名高一学生中,目前已经有1000多名学生交费。对于这项收费,校方称这个钱并不是学校收取的,而是这个项目的企业收的,学校不算违规。济南曾经免费推广过“平板教学”的学校称,教学效果一般,已放弃使用。
学校考虑问题,一定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一拍脑袋就决定,更不能让人怀疑花这么多钱的背后是否真的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学校绝不应该充当校园中推销商品的“马前卒”。虽然该校孙副校长称,智慧课堂项目是黄山中学向学生推荐、并在高一年级实施推广的,但费用不是学校收的,而是企业派人进驻学校收取,所以,这不是学校收费行为,不算违规。但这就是明显捆绑销售的行为,即便是企业收钱,但学校是管理方,是学校让学生交钱的,学校就不可能脱干系。
其实,校园中的“强卖”现象还有很多,如在征订校服、牛奶或其他余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物品上,都有可能变为“强卖”。如此,就侵犯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而精明的商家越来越看好校园这块巨大的商机,导致在个别地方校园内通过校方集体推销商品和服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发诸多家长的强烈不满,容易形成腐败温床。商人与学校负责人相互勾结导致的腐败案,被媒体曝光的不少了。这种给教育抹黑的行为,既损害了学生与家长的利益,也有损教育形象,把本是教书育人的学校变成了“腐败温床”,其危害不容小觑,必须加以警觉。
校园中,哪怕一件校服、一台学习机、一杯牛奶,都有可能成为黑色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而且,“强卖”更违背了民法中自愿原则,显然违法。对学生究竟该买什么,学校不能轻易介入,否则就是越界,既违规,又违法。由此,有必要对强卖学生平板视为“不算违规”的行为加以严查。
也许,该校的确是在为学生的学业考虑,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并没有多少帮助。2800元对一名困难学生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也一定考虑到这部分家庭的实际情况。况且,就像有些专家所言,国内现有的关于智慧课堂的软件还不够成熟,有些学校试验过后也觉得效果一般。高中是一个向学生和学校要成绩的阶段,所以,现在再高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的时机并不是很合适。
一直以来,校园内不断爆出强制或变相强迫学生购买东西的丑闻,这不仅违反了教育法规定,侵犯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凸显出一些学校在管理和服务商的不规范、不透明。甚至有人称,学校采购这块“唐僧肉”一直处于监管的空白。个别学校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搞“暗箱操作”,而最终买单的还是学生。而该校为学生推销平板的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勾兑,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依法依规深入调查。每名学生花2800元买平板,一共1600多名,加起来的费用数百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必须查清原委。
按照该校领导的说法,这完全是企业收费,与学校无关,可如果学校完全不参与,企业可能连一台平板都卖不动,不正是学校的强推,才卖出了那么多台平板吗?企业利用学校的威信和权威,看似没有明言要强制购买,其实这就是一种“软强制”。对此,学校再拿“不算违规”当挡箭牌,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把教育资源与商业活动巧妙地捆绑在一起,其实质是为了达到促销目的变相强卖。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