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沈洁从《城南旧事》开始的奇幻漂流
英子长大了,但那双眼睛没有。如果你见到现在的沈洁,还是会从那双眼睛一下把眼前这个她和《城南旧事》里的英子对应起来。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无声的诉说,没有表演的表演,沈洁扮演的英子随《城南旧事》载入中国电影史册,也成为几代国人的集体回忆。
而对于沈洁本人来说,“英子”这个名字,意味更多。因为英子,这个作家林海音笔下的文学人物,吴贻弓导演搬上大银幕的电影角色,上海女孩沈洁的一生就此改变。
只是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沈洁至今仍然记得,那是十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在上影厂宋崇导演的电影《闪光的彩球》面试现场,吴贻弓导演听到有数百名儿童演员前来面试,也在门外看了一会。正好是沈洁演了一段即兴小品和朗诵,宋导演一高兴就说:“什么是表演,这就是表演!”当场就定了沈洁的角色。紧接着,吴导演也进来找到沈洁的父亲,说:“有部台湾女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沈洁能不能来演这位女作家的童年呢?”
那是1982年,改革开放开始不久,身居台湾多年的作家林海音根据自己的童年回忆,以女主角英子的第一视角写下了《城南旧事》。此书流传到吴贻弓手中,他欲将之搬上银幕,女主角英子的人选非常关键。遇到沈洁之前他已在全中国遍寻儿童演员,都没有合适的。直到这天见到了沈洁,吴导迅速拍板,就是她了!一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电影《城南旧事》制作精良,拍出了乡愁、伤感和诗意,感动千千万万观众。身在其中的沈洁回忆起来是另外一副景象:影片中的小街是导演在上海的江湾机场搭了一条街拍摄的,之后吴贻弓导演又带着大队去北京拍摄了大量的胡同、四合院实景,虚虚实实,让人跟着电影梦回北平。
《城南旧事》的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从文本来说,它是作家林海音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对童年往事、对故土故人的怀想。没有大起大落,意识流的叙事,淡淡幽情,从文字透到了电影里。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似懂非懂,从天真望见残酷,没有忿恨亦不是批判,这是《城南旧事》的基调;沈洁的一双大眼睛成了这部电影里最恰好的表达,英子身上,没有表演的技巧,一派天然。
电影拍完,上映、参展……那是大人世界的事,沈洁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平静被突如其来的记者来访打破。文汇报的记者在率先获知《城南旧事》于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获金鹰奖后,第一时间跑到了沈洁的家里来报喜。他摁门铃,沈洁父母接待了这位特殊来客,他们兴致勃勃聊起了关于电影和沈洁的种种。
从那一天开始,各种媒体采访蜂拥而至。其后,金鸡电影节上,《城南旧事》继续大满贯式拿奖,掀起更大热潮。沈洁和当时走红的刘晓庆、陈冲一样,她的照片被印在了笔记本上、挂历上,而和她们不同的是,她还只是个孩子。
被英子改变的人生
《城南旧事》为沈洁带来了荣誉,更为她增添一脉“亲缘”,引出了她与英子原型、作家林海音的非血缘祖孙情。话说吴导演拍《城南旧事》时,因当时两岸尚未互通,并没能联系上林海音,不过,他通过媒体表达:希望原著作者林海音女士看到电影拍摄的消息,能和上影厂取得联系,收取稿费。《城南旧事》问世后,在海内外引发轰动,很快林海音就从香港朋友那里获知了消息,她想方设法联系上了上影厂,也想方设法要到大陆来看看。就这样,林海音回到她阔别三十多年的土地。
林海音第一时间就想见见电影里的英子。因为在台湾,许多人看了这部电影都跟林海音说:“这个女孩跟你很像!”大眼睛,冷静观察的样子,林海音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恍惚间也会觉得沈洁就是小小的自己。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