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团成立20余年 举办2万多场讲座

2018-11-08 11:58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xxoo是什么意思啊 tokyo-h0t ex0008 雪白的臀部 210.41.160.7 橘梨纱 av debut 亚洲妹我爱你 月野里沙 做僾图片 绑架美女封嘴图片 www.5252b.com.

  每场讲座下来,学生都一窝蜂地围上来问问题,拉着他们合影、签名。2018年还没到来时,这一年的演讲已经需要提前预约。有学校把科普团到校演讲的事儿,写入招生简章。

  潘厚任的柜子中存着厚厚的一叠资料,都是他从各国收集的航天科普材料。每次出国交流,他都特地去收集这些材料。几十年后,它们派上了用场。

  一次,科普团去云南的一所山区学校讲课,本来说好只面向一个年级,但到了现场,校长红了脸问,“机会难得,能不能让全校学生都来听讲?”最后,讲座被安排在操场进行,台下坐了2000多人,学校还专门从教育局借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屏放映幻灯片。

  截至2017年年底,这些老人跑过1600多个县(市),办了2.3万多场讲座,听众数量达到820万。

  2005年3月22日,山东济南,潘厚任在山东师大附属小学开科普讲座。图片由当事人提供

  航天专家潘厚任保存了很多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东西:一所中学的打分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画的画,还有各地大中学生写来的信。在信里,有人问候他的身体,有人请教他“近地轨道空间将来会不会有饱和的趋势”。

  钟琪下决心改变这现状。要让这个刚刚成立的科普团生存下去,首先要保证讲课质量。所有科学家走上科普讲台前都要试讲,“不管你是院士还是局长”。每次试讲还有同行、老师、学生试听,提问“开炮”。

  孙万儒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考入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的他,毕业时却被分配到微生物所。文化大革命时期,搞科研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他还曾下到工厂做工人。如今研究了大半辈子微生物学,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在科普中更想传递点人生经验:“我这一辈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什么都干过,才能有这么深的体会。”

  2000年9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开展西部行活动,这是成员们在西安。陈宝泉/摄

  81岁的潘厚任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员。这个科普团成立于1997年,现有成员60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80岁以上的8人。其中不乏曾经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专家。

  在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提的问题大都不是科学问题,都是社会上的谣言。“转基因在科学上没什么好争论的,社会争论的是另外一回事。”他说,“要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教给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在他看来,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科普。一次,孙万儒被首都图书馆邀请去讲座,讲“转基因能做什么”。

  上世纪70年代,潘厚任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所迁往陕西,从事卫星仪器的研发。为了接收“山外的”消息,他拜托上海的朋友寄来材料,自己琢磨着组装了一台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如今拿出来,依然精致。

  他喜欢探索世界。他用着最时新的超小型笔记本电脑,用各种各样新潮的电子产品武装自己。他是北京中关村IT市场的常客,每隔两三个月就去淘新货。

  于是,科普团的成员在报告中不仅要讲科普知识,也要讲科学人生,“不一定非得讲著名科学家,讲自己的例子更生动”。

  科学院派出的科学使徒

  1998年加入的徐邦年毫不隐瞒自己差点被淘汰的经历。退休之前,他在空军指挥学院任教多年,成功通过试讲。但一出去讲课,控制不住场面,上面讲课下面嗡嗡响。慢慢地,他被请去上课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徐邦年自己也着急起来,反思自己没转变过去给研究生讲课的思路,太强调系统性,忽略趣味性。他拉着老伴和几个朋友当观众,改了几回,终于摸清了讲科普课的门道。

  21年来,社会上各种科普团队和活动也多了起来。钟琪再去书店,密密麻麻的科普书籍让她看花了眼。这个由老科学家组成的科普团还是执着于办讲座的形式,“手机、上网,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在一所高中讲完这堂课,他发现一位物理老师竟流泪了。他有些诧异,对方告诉他:“如果10年前我能听上这么一堂课,今天也许就不在这里了。”

  但20年前,科普团刚刚诞生时,迎接它的还没有这么多鲜花和掌声。

  当时,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找到刚退休的原中科院新技术开发局副局长钟琪,希望她能牵头做些科普工作。为了借鉴经验,钟琪专门跑了北京的几个书店,但失望地发现,书架上科普书没几本,中小学教辅书倒是一大堆。

  有些人面子挂不住,没再来,但更多的选择“二战”“三战”。在这一次选拔中,被接纳为新成员的,只有两人。

  他焦虑地发现,“中国的生物学教育落后太多了”。很长一段时间里,生物学教育都未得到重视。初中的生物课只是副科,不纳入中考范围。有一段时间推行的“3+2”高考方案更是一度取消生物考试,直到2000年开始才部分恢复。很多人连细菌和病毒都分不清,得了病就吃抗生素。

  “科学研究拿到的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科学家用了这些钱,就有责任把你的研究成果以最通俗、最简单的方式告诉老百姓。”孙万儒说。

  他们去过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政府、社区,偶尔也有寺院和监狱。在山里的寺院,他们为僧人和信众讲解地震科学知识。他们在高墙内介绍宇航进展,吸引了很多见不到外面世界的“囚徒”。他们还十分认真地回答听众有关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些几乎伴随着国家科学事业一起成长的老人,把科普当成和研究一样严肃的事情。

  年过八旬的潘厚任决定“鸣金收兵”,不承担常规任务,只当团里的“救火队员”。当人手不足时,他就自己顶上。即使如此,在2017年,他还是外出讲了十几次。

  他用青霉素从被偶然发现到投入生产的故事,告诉正在面临专业抉择的高三学生,什么是基础科学,什么是应用科学。或者更通俗点,什么是“理科”什么是“工科”。

  科普团成立不久,最早的成员之一、微生物学家孙万儒去武汉一所重点中学做科普报告,校长要求他,“只有1小时,多1分钟也不行”,连在场的学生读几年级,都没告诉他。

  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人担心这些老科学家身体吃不吃得消。但科普团内未满80岁的成员都认为自己“还年轻”,他们愿意在这样的东奔西走中度晚年生活。

  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开始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程,科普教育受到重视。老科学家科普团进行过“科学课”的调研,他们经常发现科学课没有专任教师,任课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待遇也不高。他们开始为科学课出谋划策,想办法去拓展科学课老师的视野,“他们要炒菜,我们给他们加一两盘好菜”。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这位退休研究员,曾参与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现在,他的职业成就感来自另一个领域。

  “以前大家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现在不多了。随着社会的更多元发展,大家的需求、要求就不一样了,想当老板、明星的很多。”他有些无奈地说。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