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从后来者到投石问路,360金融领跑华尔街

2018-12-19 11:37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虎啸风生 虎啸风生的意思 虎字成语 虎字的成语 互通有无的意思 花花肠子 花枝招展 花枝招展的意思 花枝招展是什么意思

同时,360 金融主要的资金合作机构基本为国有银行及区域性银行,相比 P2P、信托等资金渠道,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而招股书中则提到,未来 360 金融计划短期内每季度大约增加三家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及抗风险能力。

360 借条的快速增长带动了 360 金融的整体业绩——在 2016 年,360 金融的净收入还只有 6 万元,但到了 2017 年,这项数据便猛增至 3.09 亿元,而截至今年前三季度,360 金融的净收入已经达到 13.86 亿元,是 2017 年全年的 4 倍多。

尽管赴美上市的窗口期已经不太理想,但考虑到金融科技市场本身的增长空间,360 金融的数据与技术实力依然是其后续增长的最大砝码。伴随着国内金融公司的陆续转型及 IPO,资本市场也将重估新物种的价值,到那时,360 金融的真正价值也将逐渐显现。

对于布局已久的巨头们来说,剥离金融业务无疑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选择,但从好的方面来讲,无论是估值还是增长空间,科技公司的形象都要远远优于金融公司。同时,相对于更偏重资产负债表业务的金融公司,科技公司的单纯的技术输出能力,也少了很多风险。

而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三季度,360 金融促成贷款的 M3+ 逾期率仅为 0.6%,因欺诈而产生的 M3+ 逾期率更是低至 0.2%。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横向对比,几乎是最低的水平。

此外,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平台的牌照价值也很受限。因此,金融科技平台正是未来的价值所在。360 金融的 IPO 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发令枪」,以试探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这类「新物种」的定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的价值显然被低估。

 估值迷局

伴随风向的转变,曾经的后来者 360 金融反而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360 在安全领域多年的积累极大的充实了 360 金融的数据与技术能力。而在新的产业链条中,牌照显然也不再是 360 金融的发展包袱。

当下,美股正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时点,长达十年的牛市之后,震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加剧,以 FAANG 为代表科技股开始显露颓势,整个科技板也进入了一轮技术性熊市,资金逐渐转向消费、家电、公共事业等传统行业。

通过这些海量数据,360 金融基于母公司的技术累研发了名为「Argus」的智能风控引擎和宇宙魔方(Cosmic Cube) 定价引擎,良好风控水平为他们服务合作金融机构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用户通过 360 借条的推荐,能够享受比肩信用卡取现的利率水平,而在国内的同类公司中,能让用户享受到同样利率水平的只有 BATJ 四家老牌巨头。

这就像过去 PC 时代,操作系统、CPU、硬盘、存储、整机方案一度集成在几家企业手里,后来一旦形成分工化的产业链,不同企业各司其职,操作系统这种连接着硬件和用户的交互界面,就跃升为最为枢纽的角色,如今,360 金融也扮演起这样的角色。

奥纬咨询测算,未来 5 年内互联网信贷市场将会以年均 27% 的增长率占有整体信贷市场的 15% 甚至更多。相较于传统金融信贷相关机构,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以及大数据风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 360 金融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继续增长的动因。

根据奥纬咨询(OliverWyman)统计,在国内有互联网技术巨头支持的金融科技平台中,如果按今年的业务规模来计算,360 金融的业务规模排在第五位,他们身前则是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四家巨头,而这四家目前尚未公布过具体的上市规划。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事情的走向超出了人们的预计,独立出来的 360 金融通过旗下核心产品 360 借条抓住了消费金融的红利,之后又陆续延展出了贷款导流、分期商城、小微贷款等业务线——这种集中资源、制造爆款的小步快走模式让进场虽晚的 360 金融在 3 年时间里完成了一次弯道超车,并向 IPO 发起冲击。

上月底,全球领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平台 360 金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首次公开招股(IPO)申请书。彼时,他们已于 12 月 14 日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每股 16.5 美元价格发行 310 万股美国存托股票(以下简称「ADS」)。在承销商不行使超额配售权的情况下,计划募集资金 5120 亿美元。

相比此前登陆美股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显赫的股东背景及周鸿祎的董事长身份,都为 360 金融的 IPO 增添了相当的话题性。

而在去金融化浪潮的背景中,扮演金融机构与用户间连接器的金融科技公司也迫切需要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360 金融背后的技术积累与科技属性则为这次 IPO 带来了一些「投石问路」的意味。

进场虽晚,但带着 360 的基因,360 金融的扩张从不缺少业界的关注。相比其他巨头通过资本运作与自上而下的业务线规划不同,360 金融的发展路径更像是一个孵化器,即集中精力做产品,再由产品发展态势决定宏观布局。

去年年底,监管政策的迅速落地让局面发生了变化,36% 利率上限的划定让行业的大跃进几乎戛然而止,洗牌与震荡留下的遗产则是一套流量变现的方法论,和依然在扩大的市场需求。

奥纬咨询测算,在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中国消费贷款的余额(除去抵押贷款、车贷和经营贷款)将在未来 5 年中保持年均 23% 的扩张规模,在 2022 年达到 23.2 万亿元。

相反,大数据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所产生的风险定价能力成为了整个链条上的关键角色。换句话说,消费金融的下半场,更多的在于技术与数据层面的较量。

此前接受采访时,360 金融董事刘威将 360 借条的快速发展归结为从奇虎 360 一脉相承的技术积累——相比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场景曾被认为是 360 金融业务拓展中的一大掣肘。彼时 360 金融的核心优势是安全起家的 360 带来的 10 亿移动设备的连接,以及超过 5 亿的月活用户,和公认的技术实力。

与之对应的则是行业巨头们极速调转的船头——已经突破万亿估值的蚂蚁金服早早的宣布自己的业务将由 fintech 变成 techfin,未来只做代销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大数据支撑。京东金融 CEO 陈生强以则用「不做金融」为公司的未来定下基调,随后,公司的名字也被改成了「京东数科」。

尽管信贷需求与日俱增,但几年间消费金融市场的深度演进与监管政策的转向使得以流量为核心的粗犷打法就此作古,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持牌资金方——金融科技公司——场景渠道——借款人」的产业链条,金融科技的大范围应用使得流量、场景与信贷产品不再拥有极强的绑定关系。

事实上,对这类金融科技平台而言,在整个消费信贷市场中,金融科技的渗透率在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数据显示 2017 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渠道的在贷余额为 1.1 万亿。截至目前,互联网信贷在整体信贷市场的占有率仅为 13%。

经过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的一轮洗牌,强有力的监管塑造了一条更完善的产业链条与新的市场格局,360 金融与 BATJ 逐渐组成了行业的第一集团,银行、持牌公司与 TMD 小巨头则扮演着环伺的群狼,寡头开始林立,下半场的比拼刚刚开始。

低利率、严风控帮助 360 借条突破场景和流量的束缚,获取了金融市场中最优质的一批客户——数据表明,在 360 金融近千万的授信客户里, 74.1% 的用户持有信用卡,77.9% 的用户年龄在 18 至 35 岁之间,用户群年轻、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与消费记录,几乎是所有金融公司争夺的对象。

而在同一时间,行业的参与者开始改头换面。

360 金融团队在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