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树莓派」的故事:一款 35 美元的计算机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树莓派」的故事:一款 35 美元的计算机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产品
前天 14:23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使用微信扫码将网页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这是一个见证「Nothing is Impossible」或者「Impossible is Nothing」的故事。受困于申请学计算机的人数日益减少,剑桥大学教学主管 Eben Upton 决心用一种激发自己儿时学习编程兴趣的小玩意儿重新点燃下一代对计算的好奇心。为此,这个东西必须能植入到各种常见的东西里面,并且价格要足够的亲民。BBC 的报道引发了大量的公众关注,骑虎难下的他们从此开始了一段堂吉诃德式的努力。尽管遇到了种种复杂挑战,但 Upton 和他的树莓派基金会团队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让这种信用卡大小的单板计算机成为全球第三大畅销的计算机。在被问到树莓派能成功的原因时,Upton 说,也许正是无知者无畏让我们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TechRepublic》采访了树莓派的研发团队,对这款 35 美元的微型计算机诞生内幕进行了深度报道。原文作者 Nick Heath,标题为《Inside the Raspberry Pi: The story of the $35 computer that changed the world》,36 氪将其编译出来以飨读者。
那天早上想要集中精神的感觉简直就像被上绞刑一样。
Eben Upton 说的是 2011 年 5 月,当他与人联合开发的 35 美元树莓派计算机在网上被披露后,自己肩上感受到的公众期望的分量。
经过 5 年相对隐匿的情况下折腾这块板的设计后,突然之间意识到这个项目存在的人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仅仅 2 天之内早期树莓派的视频浏览量就达到了 60 万。
一开始 Upton 对 BBC 技术通讯记者 Rory Cellan-Jones 报道引起的兴趣感到很高兴,并且跟妻子 Liz 描述了一番,后者用严酷的现实给他的热情浇了一通冷水:
她对我说,「你知道现在你得干这事儿了,对吧?」
那是个艰难时刻,意识到我们其实已经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干这件事了,我们已经骑虎难下。如果不是为了 Rory 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就这么玩玩的。
今天,树莓派已经变成一种现象,是全球第三大畅销的通用计算机。如果你对计算机感兴趣的话,很有可能你已经上手了一块这种英国制造的板子插在什么地方。它已经植入到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机器人里面;它已经跑到国际空间站上做实验;它甚至进入到主流媒体,在《机器人先生》这样的电视节目以及《超能陆战队》这样的电影里面亮相。我们还没有提到它在商业当中扮演的角色,从瘦客户端到工控系统,树莓派几乎无所不能。
但是这种成功绝不是打了包票的。树莓派从某种堂吉诃德式的努力开始,旨在一代人沉浸于技术但对其机制却毫不关心的氛围下重新点燃对计算的好奇心。对于 Upton 来说,这颗种子在 2006 年已经种下,那时候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名教学主管,正在为申请学计算机科学的人数至少感到挠头。
数字太糟糕了,简直是一落千丈。世纪之交的适合我们从 80、90 个地方有 600 个申请降到了只有 250 个人。
面对着这么不感兴趣的情况,Upton 不禁发问「那些申请者都去哪儿了?」以及「怎么才能把他们争取回来?」
▲Eben Upton,照片摄于 2016 年女王寿辰授勋仪式上被封为爵士(CBE)之后。图片:树莓派基金会
他说:「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1980 年代方便编程的家用计算机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才来源。」
「随着那些机器在 1990 年代消失,可以借此学习编程的孩子也没了,然后 10 年后我们醒来才发现没人申请我们的课程了。」
「所以其实树莓派是对此的响应。这是一次非常刻意的尝试,目的是想重启那种我小时候就有的机器。」
Upton 跟他的同龄人成长于 1980 年代,那时候像英国 BBC Micro 和美国 Commodore 64 这样的计算机正在设法进入家庭。对于普通的现代计算机用户来说,BBC Micro 似乎很吓人:一台棕色的厚板机器启动后即只有一个闪烁的光标,上面没有任何解释下一步要干什么。
但对于 Upton 和许多 1980 年代的孩子来说,那个出现在几乎空白屏幕上的闪烁光标就是一次让他们填补空白的邀请,邀请他们输入 BASIC 编程语言,让 BBC Micro 用声音和颜色变得鲜活起来。
不过,时间快进 20 年,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机——游戏机和后来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不再邀请他们去创造,而是怂恿他们消费。
Upton 记得,2007 年,在一次篝火晚会上,有一位 11 岁的男孩告诉他自己想当一位电子工程师,但是他却失望地发现,当时已经没有可供这位孩子上手编程的计算机。
「我说,‘哦?你用的是什么计算机啊?’ 他说,‘我有一部任天堂 Wii’。这让我感觉很尴尬,这个孩子是那么的兴奋,对我们的职业表现出了那么浓厚的兴趣,但却没有一台可以编程的计算机,任何形式的计算机都没有。他只是有一台游戏机。」
那时候 Upton 正在 Broadcom 当芯片设计师,设计一种芯片系统架构,他意识到自己有阻止这种不鼓励用户编码计算机的趋势所需的技能。
他说:「作为爱好我开发小计算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开发小计算机的能力,再加上意识到小计算机的匮乏是个问题,树莓派其实是这两样东西碰撞出来的火花。」
为什么树莓派只用 35 美元其想法是创造一台不仅便宜,而且几乎可以随便处置的计算机,价格低到孩子不怕带在身上或者将它跟其他硬件连在一起去开发自己的电子产品。
Upton 说:「要做一台可以随便破坏的计算机,这个想法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价格应该低到给它连接线缆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会有毁灭世界的风险。」
但是价格定得那么低会带来挑战。在 2000 年代中期,35 美元的计算机其实并不存在,Upton 刚开始做出来的东西跟最后树莓派的样子几乎一点都不像。
2006 年他首次尝试的树莓派相对于 6 年后发布的计算机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以至于只用手就可以组装起来,用的是现成芯片和部件,还有一块烙铁。
处理器和电阻过大的原型看起来就像是过去时代的遗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复制 1980 年代 Upton 刚懂事时推出来的 BBC Micro 的能力。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