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有那么一些已经老去的产品,它们也许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到却令我们充满回忆。作为极客之选(微信号 GeekChoice)怀旧栏目,《极客博物馆》希望找到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的产品,带你重拾它们迷人的特质。
徕卡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相机品牌之一。
1913 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制作出了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款采用 35mm 电影胶片的相机。几经改良后,在 1925 年的莱比锡德国展销会上,徕卡 I(A 型)正式推出。
在之后接近 100 年的时间里,徕卡推出了无数经典的相机和镜头,摄影师使用徕卡相机记录下来的经典照片更是数不胜数,切·格瓦拉的肖像、胜利日之吻、玛丽莲梦露的笑、爱因斯坦吐舌头等大家熟知的照片均使用徕卡相机拍摄。
玛丽莲梦露的笑,由法国摄影师布列松使用徕卡相机拍摄
徕卡相机的历史可能几本书都写不完,而本期的《极客博物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徕卡最经典的 M 系列中的第一款数码相机——2006 年发布的徕卡 M8。
对于一款相机来说,12 年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龄」了,不过从外观上看,徕卡 M8 却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
简洁的设计、经典的银黑两色、熟悉的「可乐标」,配上用镁合金(金属外框)以及黄铜(顶盒与底盒)打造的机身,让徕卡 M8 放在 2018 年,看上去依然足够经典耐看。
同样经典的是徕卡 M 的操控。
徕卡 M8 的正面只有两个按键,镜头左侧是镜头释放按键,右侧是线框拨杆,不更换镜头即可在取景器查看不同焦距镜头的取景范围。
顶部从右至左分别是开关、快门速度波轮、热靴以及一个可以显示 SD 卡剩余拍摄张数和电池电量的小屏幕。不过可能是我们这台 M8 的电池有些老化,电量显示并不准确,而显示 SD 卡剩余拍摄张数对于现在动辄几十上百 GB 的 SD 卡意义也不大,徕卡也索性在之后的产品上砍掉了这个小屏幕。
通过右侧开关的波轮,用户可以在开机时直接选择 S(单张拍摄)、C(连续拍摄)或者倒计时三种拍摄模式,不过徕卡 M8 的连拍模式基本是不可用的,它的连拍速度仅有 2 张/秒,而且连拍时非常容易死机,死机后只能拆底盖拔电池解决了。
转到相机背部,可以看到一块放在 2006 年还比较主流但现在看可以用「垃圾」来形容的 2.5 英寸屏幕,第一次用这块屏幕回看拍摄的照片,很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
屏幕的左右两侧是几个功能清晰的按键,屏幕右侧的方向键下方集成了一个波轮,可以在浏览、放大照片等场景时提高操作效率,背部的左上方是一个具备自动视差补偿、放大倍率 0.68 的光学取景器。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一个旋钮,取下底部的盖板后可以更换 SD 卡和电池。这块 1900 毫安时、3.7V 的电池理论上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续航表现,不过实际表现还要看电池本身的老化程度以及外界的温度。
相比同期的佳能和尼康数码单反,徕卡 M8 的功能要简单不少。这一方面和徕卡的设计理念有关,徕卡希望用户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拍摄上,而不是花时间研究各种复杂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也和徕卡 M8 采用的对焦方式有关。
自动对焦是评价相机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佳能最顶级的高速单反 1 DX Mark II 配备了 41 个十字对焦点,无反时代则更为夸张,富士 X-T3 配备了 425 个相位检测点,索尼的高速运动机 A9 的相位检测点数量更是高达 693 个。
徕卡 M 则是另外一个极端。1954 年发布的第一款徕卡 M——徕卡 M3 开始,到最近的 M10、M10-P,徕卡 M 一直采用的是取景框和拍摄镜头光路独立的旁轴设计,不具备任何自动对焦能力,只能使用手动对焦。
拍摄时,光学取景框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半透明小方块,在没对上焦的情况下,方块里的画面是有重影的,拧动相机的对焦环让两个画面重合,从而完成合焦,这种对焦方式通常被叫做「黄斑对焦」。
摄影师还想出了很多提高对焦效率的好办法,比如超焦距,通过使用广角头和小光圈来获得尽可能大的景深范围,从而做到无需对焦即可拍出清晰的照片(类似于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熟练掌握后可以把徕卡 M 变成「扫街」神器。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