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可穿戴+ 点亮“智生活” 过好三道关
创新发展不能停
眼镜“认人”只需2秒
基础技术不过关,深度应用没实现,让用户对可穿戴设备失去兴趣。此外,可穿戴设备行业兴起时,曾推出能驾驶导航的智能眼镜、能调节温度的智能服装等产品。可几年过去,这些“黑科技”并没有走入生活,一些厂家只在技术门槛低的领域打转,推出一些同质化产品。
首先,要更加明确定义可穿戴产品,统筹考虑其面临的问题。可穿戴设备的形态特点主要是直接与人体产生接触,功能则具有跨界属性,在明确应用规范时要照顾所涉及的诸多领域。
眼前闪过一个绝佳的拍照瞬间,却没来得及掏出手机记录,难免让人感觉遗憾。不用担心,市面上已经有多款支持拍照摄录功能的智能拍摄眼镜,不仅“所见即所得”,还能直接把照片视频传到社交网站上。“这个眼镜有点厉害,最重要的是可以解放双手,开车骑车旅行的时候特别方便”“眼镜很酷炫,随时都能拍摄,记录感动第一瞬间”。一款拍摄眼镜的购买者这样评价。
智能穿戴如火如荼,也带来行业内部鱼龙混杂,标准混乱。部分产品达不到宣称的技术水平,导致用户对产品安全性和数据可靠性的不信任。早在2015年,《可穿戴产品分类与标识》《可穿戴产品数据规范》《可穿戴产品应用服务框架要求》等3项标准文件已启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亟待统一,对医疗、养老等细分市场的指向更需细化。另外,各可穿戴产品独立封闭,形成数据孤岛,联结硬件、平台、服务、云计算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也迟迟不能打通。智能穿戴设备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尚需时日。(本报记者 宋 宇)
一些用户认为可穿戴设备就是计步测心率,如果可穿戴设备把自己局限于此,行业发展难有突破。希望更多企业参与其中,发挥优势,产生更多创新。企业要打好基本功,把硬件、软件、服务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最好;还要多尝试、多创新,不固守已有成绩,用创新为用户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
他的同事小何因为好奇也购入了一款智能手环,不过现在已基本不用了:“刚买回来挺新鲜的,能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睡了几个小时,夜里醒了几分钟,经常查看一下。可这几个数字对我的生活没啥影响,时间一久就懒得关注了。”
个人隐私得守住
可穿戴设备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处在发展初期。目前,生产厂商众多,产品形态各异,品质参差不齐。相对于市场井喷,行业标准却严重缺乏,各方应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抬一抬眼镜,就能在镜片上看到导航信息;挥一挥手腕,就能用手表给商品买单;只需戴上手环,就能收获一份详尽的睡眠运动情况报告和健康建议……可穿戴设备好比肢体的延伸、头脑的升级,既把我们从掏手机、找应用、给指令的琐碎动作中解放出来,又用可量化、可视化的方式重构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方式。
数据孤岛待联通
+1
可穿戴设备+个性需求
根据权威数据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16年到2020年可穿戴市场将呈现明显增长,到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2.523亿台,可穿戴设备市场潜力巨大。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