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草原不但有牛羊 还有“高科技”稻米

2019-06-20 11:50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lip 瑞士天气预报15天 because i love you 永丰县新闻 财经927 fantastic baby 全职法师第二季

  新京报讯(记者 景啸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大米”,这句话成了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的新写照。原本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却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种起大米。稻香阵阵,让人甚至有置身江南的错觉。有高科技作支持的大米,30天就能脱谷上桌,成了科右中旗的主要经济收入。今年,科右中旗摘掉戴了30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近日,新京报记者到科右中旗探访,揭秘长在大草原上的“稻田”。

  科右中旗的稻田。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长在 “黄金水稻带”上的大米

  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在2342万亩的土地上,耕地有92.2万亩。这些耕地都在有着“黄金水稻带”之称的北纬45度,流经科右中旗的霍林郭勒河,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是著名的“有机食品之乡”。

  这里出产的大米,粒粒饱满,晶莹有光泽。放在锅里整出一碗米饭,香气十足,吃起来弹性适中,满口生香。兴安盟科右中旗工信局副局长卜延春告诉记者,科右中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以及纯净的河流水源和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土壤,让这里的大米不仅口感绵软,营养更丰富。

  卜延春称,一到水稻成熟的时候,微风吹过,稻香阵阵,稻穗飘飘,好像是身在南方,“也是草原上难得一见的景色了”。他说,其实水稻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可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能成规模,更没有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收益。“科右中旗长期以来保持着传统、分散的小农模式,农民靠天吃饭,自种自收。种出来的米,基本都是农户自己吃了。”

  水稻插秧。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30年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

  1988年,科右中旗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纳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片区。“畜牧业和种植业都是靠天吃饭,只要遇到些自然灾害,居民收成没有保障。” 卜延春称,生产方式的落后,让科右中旗的人们吃尽了苦头。

  2015年,科右中旗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借助电商扶贫和互联网平台,让好大米能够走出草原,让更多人知道、购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卜延春介绍, 2018年9月20日,科右中旗政府及当地企业和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由阿里包销4万亩优质水稻,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提升兴安盟大米品牌,网售的大米价格每斤上涨了0.2元。2018年10月,阿里巴巴在科右中旗策划了“新米节”,提升了科右中旗大米的销量,更在网上叫响了兴安盟大米品牌。2019年4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科尔沁右翼中旗退出贫困旗县序列。戴了30年的“贫困县”帽子,终于摘掉。

  稻米脱谷。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科技助力销售大米600吨

  在大米的种植过程中,科技起到了什么作用?记者来到位于杜尔基镇的兴安盟大米标准示范基地,万亩稻田一望无际,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田间立着的电子设备。这是用于田间摄像、温度湿度监控、土壤监控等的数字化设备。通过实时“数据”,分析需要进行的操作并精准实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是阿里大农业帮助当地铺设的农业IOT设施。

  “耕-种-管-收-仓-工-贸-运。”这个流程囊括兴安盟大米标准示范基地的“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升级基地基础设施,运用卫星遥感地图或无人机测绘,农田、农户、作物等信息数字化建档等等,都让大米更含有科技感。此外,农业IOT设施,通过AI农田处方,让植保飞防等技术运用到田地。

  据了解,今年预计下单后3天左右,兴安盟大米就能到消费者手里;营销、品牌方面,专属品牌联合销售,打造消费爆款,实现核心产区直供、全链监管、全程追溯。网售平台将通过生态内线上线下全渠道,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包销科右中旗4万亩优质产区水稻。截至2019年1月31日,兴安盟大米累计销售约400余万元,销量约600吨,涉及2000多亩稻田。

  “高科技”大米包装下线。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村民感叹赶上了“好时候”

  “这十几年过来,我们成功的经验很少,失败的教训很多。”村民王梅花说,祖祖辈辈种植大米,在她这辈子才将大米卖到村外。她说,从未想过自家种的稻米能够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靠天吃饭,靠运气种地”,是她对以前耕种的概括。遇到丰收年,家里就算是有余粮,也缺少一个卖出去的途径,更别说想要卖出好价钱。

  直到接触网售,她才知道,原来人在家里,大米却能卖到全国各地。王梅花一家脱贫致富的“法宝”,就是他们拥有的100亩稻田。眼下正值农忙时,每天天一亮,一家人便开始在田里忙活。王梅花一家的年收入也从过去的1.5万元提高到3万元以上。“以前都是靠着经验种地,现在有了高科技设备可省心了,就按照软件上说的办,肯定能把大米种好。”王梅花感叹科技的重要,也感叹赶上了“好时候”。

  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编辑 张牵 校对 王心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