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新闻办就“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第二个工程,10年前,武广高铁开通,武广高铁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次开通距离最长的高铁,首次采用了中国标准的C3列控系统,采用了中外联合设计方式,我担任车载攻关组长。
寿小丽:
杨斌:
我从事的工作是铁路的勘察设计。这项工作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勘察是包含着地质勘探还有测绘工程,它在铁路建设过程中起一个源头的作用。铁路建设首先要进行勘察,然后才能进行设计,第三步是施工,最后才能运营,大体是这么一个工作流程。
在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总结,构建了高速铁路装配式一体建造体系,形成了3项工法,编制了5项标准,申请了多项专利。
寿小丽:
第一个工程,20年前,即1999年,我国的秦沈客专开工建设,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200km的客运专线,属于高铁试验线,引进了法国列控系统,我担任的是设计总体。暴露年龄了啊。
寿小丽:
寿小丽:
下面,开始互动环节。我们看到今天来了很多的记者朋友,刚才在休息室里我们还说,我们中国高铁就是自带流量的,今天大家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希望和台上的嘉宾做交流。下面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单杏花,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12306技术部主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杨斌:
张波: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铁路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参与了多条高铁的建设,其中,参与了当今世界建设标准最高、运营速度最快的京沪高铁建设;参与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的兰新高铁建设;参与了当前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京雄城际铁路建设。
谢谢单杏花研究员,12306一上线我就是你们的忠实用户,12306给我们购票出行带来的便利,是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下面请杨斌先生做介绍。
寿小丽: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另外一方面,我是做信息技术的,我们会紧跟信息技术的前沿,不断结合铁路运输场景去开展铁路信息技术创新,用信息技术研发了包含互联网、手机、窗口、自助语音电话等全渠道的售票服务功能,让旅客购票更方便。再就是基于这个庞大的系统和网络,我们还研发了人脸自助识别进站、自助检票等装备和自助服务功能,让旅客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通过基于北斗定位的无人驾驶的智能施工和机器人加工构件,建设精品工程。
一般到这个环节都得畅想一下未来,我感觉变化很快、科技创新很快,从我们勘察设计的角度我感觉未来已来,怎么讲呢?我觉得我们高速铁路建设一定会实现“数字孪生”,也就是数字双胞胎,它就是要依据我们三维设计信息模型来指导施工,然后施工过程当中实体模型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也要同步反馈到三维信息模型当中去,这样实现信息模型和实体模型共同增长,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安全系数,更为将来的运维提供极大的便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铁科院复兴号总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张波先生;
下面,请台上各位嘉宾逐一做一下自我介绍,首先有请王总工。
采用我们这个方案施工以后,京津城际首次把铁路测量的精度从厘米级提升到了毫米级,也确保了我们京津城际铁路高质量的、顺利的建成。当年,我们京津城际精密测量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首先就是余票查询这方面,因为旅客要购票,第一步就是查余票,但是我们铁路余票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一趟列车有多个停靠站,计算余票的时候既要计算始发站的,也要计算沿途站的,既要算长途的,也要算短途的,看看有多少客票满足您的需求。它是一种动态复杂计算过程,相比简单的商品库存简单加减要复杂得多,所以如果计算慢,系统就会忙、就会堵。因此,我们研发了分布式内存的余票计算技术,我们的余票计算变得非常高效。
莫志松:
未来,我认为车的发展方向应该更节能、更绿色、更智能。未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结构将不断采用,与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列车重量和阻力将不断降低,会更加节能,列车噪音等排放会进一步减少,会更加绿色,列车将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能力,会更加智能。
单杏花:
张波: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