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互联网不能替代教育的一切!听听北京四中校长怎么说?|思享
点击上方“北京教育播报”可以订阅哦!
“互联网不能替代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经验不能直接获得。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互联网改变了一些教和学的方式
互联网能够做什么呢?不能够做什么呢?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互联网能够做什么?能够给我们提供无限多的资源,它改变了我们一些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
面对无限的信息,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约束在考试科目的学科范围之内。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什么呢?首先,要具备积极热情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其次,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个人的资源,能够面对巨量的信息快速地做出选择,能够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信息,能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快速的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之间、碎片之间的联系,然后抓住核心知识,构建起自己独特知识的网络框架等。
我们过去仅仅是让技术适应传统的教育,但是今天要彻底改变生活的方式。如果把老师的内容放到网上叫作技术1.0,把实现在网上智能化学习叫作技术2.0,我们已经实现了。今天包括北京四中网校已经完成实现了智能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课,迅速、自动生成一个试卷检测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检测的基础上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学校课表
网络时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有利于学习者采取专题探究式学习。那教育改革的本质,改变的仅仅是学校课表吗?我们在做教学改革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高考制度下,为了让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教导学生不要偏科,要均衡,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图。这张图的本质就是一个矩形,这种才智结构的特点就是窄、密、均、缺少个性。
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我们常常把全面的发展理解为均衡的发展。实际上真正具有突破性思维能力的人,他的才智结构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种叫作埃菲尔铁塔式的才智拓扑结构。一个学生有他最感兴趣的学科,跟这个学科关系越紧密的,发展得越好。比如说这个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数学可能就会强一些。每个人有不同的才智结构,个性被充分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每年读几十本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什么?不同知识领域的边界,不同领域之间的缝隙、边界,常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地方。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都发生在石头缝当中,光秃秃的石头上是不会有生命的。所以教育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改变学校的课程表,而且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改变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真正启迪心灵的教师不会“下岗”
互联网是无所不能吗?互联网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不是说我们通过网络把课程传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区中,学习成绩就都提高了,没那么简单。
互联网不能替代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经验不能直接获得。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这就决定了今天教师在短时间内不会下岗。但有些教师可能会有下岗,就是传声筒式的、复读机式的老师可能面对互联网会失去他的职业,但是真正启迪心灵的导师,他们不会消亡,他们永远是社会的需求,永远是年轻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对于互联网引发的革命,要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我们要利用他们的优势,用我们其他方面的工作来弥补他们的不足,至少现在还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围棋人机大战,实际上不是人和机器谁胜谁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较量,我们不要过分夸大机器的作用。
(本文作者刘长铭为北京四中校长,内容有删节,选自其在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图片来源网络)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