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你还谈到这些项目的成果是不是能够进一步推广运用,我觉得现在已经开始在推广了。一方面,国务院给我们4个定点扶贫县的任务,除了在定点扶贫县开展这些工作以外,这些成果在同类地区都是可以推广应用的,现在已经在应用了。第二方面,我们结合“一带一路”,白院长牵头“一带一路”的科学组织,是一个国际组织,通过这个组织,我们把相关的技术也向一些适用的地区推广,特别是在中亚地区的很多国家,很多贫困地区是因为缺水或者缺土,其实他们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我们有些地区是很类似的。当然他们也没提出来扶贫、脱贫的任务,但确确实实能够结合当地的禀赋,能够带动他的产业,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他们很感兴趣,我们也在积极接洽和对接。我们承担了联合国的相关工作,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目标是和减贫脱贫相关的,这块的工作我们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组织联盟,在非洲地区,我们有一个中非中心,建在肯尼亚,辐射了周边的地区,因为非洲国家的人口和贫困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很多的技术也在那里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大部分还是在示范阶段,因为首先要让当地的老百姓看到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成果能够在那儿产生出效益,当然从科学家的角度,我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在非洲是否能够真正完全复制,可能也需要做一些改进和挑战,所以这些工作我们还在进行当中。谢谢。
最近几年,我们科学院大约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同时结合各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科学院的人才智力和优势,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增产增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我们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中科院从2016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
当然,心理扶贫工作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可能成效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是我们中科院还是想把这件事情持续地做下去,我们相信在未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很好的社会效益,显现出来。谢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发挥自身优势,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先生,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女士。下面首先请白春礼先生作介绍。
香港中评社记者:
因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多年来的持续推进,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也成为我们现阶段和今后乡村振兴阶段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命题。中科院积极探索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提升贫困群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激发内生动力。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邀请记者提问。(焦非 摄)
海报新闻记者:
白春礼:
图为新闻发布会主席台。(焦非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第二是中科院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来越少。种的玉米一收,根儿就把土全都拿掉了,山坡地上水一冲,全部都冲掉了。所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也越来越穷。所以,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我们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特别称赞,这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树立了样板。
白春礼:
下一步,国务院给我们的4个定点扶贫任务已经完成了,已经摘帽,下一步我们还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脱贫不脱钩,我们做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我们科学院有一大批的资源生态环境类的研究所,是他们正在积极投身的一项事业。前期的扶贫工作,从科学研究角度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前期积累了大量经验,会在这个基础上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希望在后续的乡村振兴方面进一步作出我们科学院应有的贡献。谢谢。
严庆:
在大家的印象中,科学家的形象是高大上的,是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在实验室里严谨求证的。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是如何把论文写在扶贫的田间地头的呢?谢谢。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科学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干部300多名,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90多名干部坚守在各自的扶贫点。另外,我们全院有几百名科研人员也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各种方式来参与扶贫工作。科研人员和挂职干部也多次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他们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具体的落实,我们通过联系贫困地区的分院,其实扶贫任务比较重的几个分院就在西部地区,兰州分院负责青海、甘肃,还有昆明分院,负责贵州、云南,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院领导小组发现的可以对接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所科研团队,我们一般当年度就要落实,就要引到贫困地区,结合当地的具体工作去开展。孙命副局长是扶贫办主任,会相应地安排项目资金跟进,把这个工作落实下去。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比较特殊,就是在贵州的工作,在贵州,我们科学院的研究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把全院研究所和科研成果全部集聚到那里,就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内蒙古库伦旗也是这样,在内蒙古,科学院也没有自己的科研院所布局,但是有几个野外台站,我们依托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野外台站,研究所在兰州,但是除了兰州这个研究所之外,我们调动了北京地区的40多个研究所到库伦旗开展扶贫工作,包括刚才孙命副局长介绍的心理扶贫,由于在接触过程中发现有这样的需求,做得很好,我们这个技术也推广到其他几个扶贫点,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科学院集团化、成建制地开展扶贫工作一个优势的体现。谢谢。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 孙命:
补充两点,科技扶贫的特点就是面向长远,要营造“造血”功能,其实真正的扶贫工作,很多地方简单的投资给钱,修条路,造个桥,这不是我们科学院的强项和长处。刚才白院长讲了很多案例,我补充两个,第一个白院长讲的,联合国认可的“肯福模式”,其实也是中科院最早提出的叫“异地搬迁”的扶贫模式,也是作为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不是简单说把老百姓从贫困的地区搬出来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因为原来在的喀斯特地貌承载力有限,不能养活那么多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同样的人,搬出一部分来肯定是出路之一,但是搬出来的人要维持他的生计,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禀赋,要设计一些适合的产业,所以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所谓“造血”功能,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科技工作,包括对资源环境本体的调查和承载力的评估等等方面的工作。
将来扶贫工作结束以后,他把技术留下来,能够把工作继续延续下去,不会因为扶贫工作终止了又返贫,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猕猴桃也一样。还有,我们发展新的技术“构树”,国务院扶贫办也在全国推广,构树是通过植物所多年培养出来的一种新的品种,可以在非耕地,就是山坡地上长,构树蛋白含量高,长得很快,叶和枝剪掉以后,猪都愿意吃,而且不和粮争地,成长很快,所以就很容易在贫困地区的山坡地种植,这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的。我刚才说的,喀斯特地貌种玉米,玉米割了以后水土流失,我们培育了一种新的牧草引种在那儿,草的蛋白含量很高,牛都可以吃,一年割好几季,在路边都可以长,而且能保持水土不流失。再比如养殖业,面源污染有很多,养猪,猪圈里的肥可能带来很多水的污染,科学院根据长期工作积累,发展一种新的水草叫“狐尾草”,可以水草放在污染的水里,自己可以长,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把水清洁了,而且草猪还能吃,经过几次狐尾草生长,即使狐尾草不长了,水也清净了。我拿空水瓶去装,前面很浑浊,臭味,狐尾草做生态清理以后水很清,就把面源污染、养殖业和技术的引种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独有的,也是真正发挥了科学院长期的科技知识人才的积累,为扶贫因地制宜提供“造血”功能。
刚才举的例子,比如水城和六枝特区,贵州的六盘水地区是我们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的对象,它的责任单位,过去因为在贵州有研究所叫贵阳地化所,他是责任单位,但是贵阳地化所本身的研究能力、研究领域是相对受局限的,由于采取这样一种新的机制,贵阳地化所把全院13个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汇聚到这个地方来帮助当地的脱贫工作。比如猕猴桃的工作,并不是贵阳地化所的科技成果,而是武汉植物园的。在水城、六盘水地区还开展了食用菌的养殖,是昆明植物所的一项科技成果。喀斯特地区有很多工程性缺水问题,建了大型的水库、蓄水池,这些蓄水池本身要保持生态功能为主,但是我们有一种生态养鱼技术,水生所的技术,把它引进到那里去,不投饵、不喂料,保持生态环境、生态水源,同时又可以产生水产品,也帮助了当地的扶贫,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也是我们科学院的重要特色。
图为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刘健 摄)
孙命:
贫困地区大部分都是自然禀赋很差的,要么缺水,要么缺土,喀斯特地貌缺土,西部地区、北方地区很多缺水地区的发展,畜牧业,或者是草牧业,农牧耦合技术的发展,也是我们通过科技支撑才能够经过多年实践和反复示范摸索才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产业模式,才能够在当地形成“造血”功能。包括猕猴桃,不是简单教他种猕猴桃,猕猴桃种出来以后,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现在猕猴桃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当然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猕猴桃增产不一定带来当地贫困人口的增收,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支撑,一产二产三产的贯通,包括在营销和流通渠道方面的品牌建设等等,我们投入了一系列项目和资源,帮助营造这样一种“造血”功能。
寿小丽:
谢谢白春礼院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我补充一点。这方面工作做过一些探索,有两项工作可以提一下。一是在贵州水城,因为我去过几次了,结合当地的企业发展和当地特色的原材料,比如水城,当地玄武岩很多,有企业把玄武岩做成各种各样的产品,但是中间的技术攻关方面,刘嘉麒院士带着团队,提高产品的质量,现在在当地建了厂,不是科学院建的,用当地玄武岩来做各种产品,中间的关键技术,我们通过扶贫项目进行支持,科学家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当地产的刺梨,梨很小,做成饮料,因为当地也有刺梨的加工企业,涉及到品种和味道,或者是不同的应用,我们和企业一起合作,企业并不是科学院的,但是科学院结合扶贫工作,帮助当地的企业从产业扶贫的角度上做了一些工作。
孙命:
图为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刘健 摄)
中科院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也帮助许多贫困县脱贫摘帽,请问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好的经验?对于已经摘帽的贫困县,中科院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谢谢。
下面我结合几个案例具体介绍一下科学院扶贫工作的成效:科学院的扶贫和其他单位的扶贫不一样,首先是我们的特色或者优势。我们特别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我们知道,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比较差的地区要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尤其是我们承担扶贫的县,像西南、华中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有些是喀斯特地貌,土非常薄。我记得我去到广西环江,喀斯特地貌土层非常薄,也不积水,当地老乡种玉米破坏了生态,产量不高,还把土流失了。所以,一般的传统种植业很难在这个地域发展。科学院扶贫人员针对这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来帮助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贵州水城,科学院帮助当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在全国范围内,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了特色的猕猴桃品种,是一种专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了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所以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非常受欢迎。我到地方去,我们搞猕猴桃的专家钟彩虹去了以后,老百姓一下就围着她了,她去给讲猕猴桃的种植技术,特别受欢迎。我们搞生物的副院长去了没人认识,她去了,老百姓叫她钟老师,特别受欢迎,很多粉丝。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