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日报 2021-05-18 09:47 11736
◎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
“从2006年到现在,《细胞研究》这15年的腾飞路,更是一条自信之路,不仅对于我们办刊人是这样,对中国的科研人员来说同样如此。”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工作交流推进会上,《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感慨道。
这同样是《工程》执行副主编吴向的深切感受。“最近十几年是中国学术期刊大发展的时期。”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数据为证。以“优等生”——入选卓越行动计划的学术期刊为例,2017年—2019年,这些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入的数量由100种增至128种,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10%,12种进入前5%,8种进入前五。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迈向世界一流期刊的征途中,中国学术期刊厉兵秣马,砥砺创新。
一流团队是核心
创办于2015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是一本工程类综合期刊。吴向介绍道,目前,《工程》系列期刊群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快速提升,集群优势逐步显现,9本学部分刊已有7本被SCI收录,《工程》升至全球工程综合类91本期刊中的第4位。
“除了中国工程科技快速发展的‘天时’,以及依托工程院这个实体的‘地利’,《工程》杂志快速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优秀的办刊队伍。”吴向认为。
“杂志主编是教育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他在多年前就强调要大力发展学术期刊。”吴向说,“现在,他每个月都要召集9个学科执行主编开会,研究选题方向和组稿工作,每个星期和骨干人员开例会,很多事情亲力亲为,抓得特别紧。”
同时,《工程》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强化国际合作,期刊副主编团队包括美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工程院前任或现任领导。
2020年以来,《工程》着力改组编委会,以提高编委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编委成员既有国际工程科技领域权威专家,也有最富创造力的青年通讯专家团队。
“我们的期刊要达到和国际顶刊同样的水平,拥有一支年轻专业的科学编辑团队起关键作用。”程磊也表示,和依赖于编委办刊不同,科学编辑团队是全职的职业编辑,能更加专业、高效地服务作者和审稿人。
从2006年至今,《细胞研究》团队已陆续培养了15名专业科学编辑。目前,该期刊在岗科学编辑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
“《细胞研究》始终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式。”程磊表示,除了积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也努力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并积极为团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灵活的工作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从而维持了一支稳定的团队。
多举措吸引优秀稿源
吴向说,围绕国际工程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策划和出版专题,是《工程》的重要工作。
“我们和国际知名科学数据库合作,参与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将大数据分析与专家研判相结合,遴选工程科技领域最新研究、开发热点和前沿,邀请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撰稿和组稿,以引领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图源:视觉中国
创刊至今,《工程》已出版近50个专题、10个常设专题,内容涉及全球重大挑战、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中医药国际化等工程科技前沿热点。
“我们新建了海外编委团队,由海外主编牵头,海外副主编负责组织主题专刊,从海外争取优质的稿件;编辑部向优秀的科研团队约请高质量稿件,编辑随时关注科技新闻,发现有苗头的优秀工作及时联系有关负责人进行点对点约稿。”《药学学报(英文)》副主编王晓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编辑部通过公众号及时了解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李华、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陈丽霞,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行舟研究员共同合作的研究进展,并向其约稿。
该文章报道了经过网络构建的新冠病毒靶点模型以及从FDA批准的ZINC药物数据库和作者实验室构建的中药和天然产物数据库中虚拟筛选得到的一系列与靶点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为加速国内外同行寻找治疗新冠肺炎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线索。
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国际反响,作者收到国内和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来信,表达感谢和鼓励。该文于去年2月27日在线发表,在当时属发表最早、分享靶点模型最全的研究。截至目前,该文在Scopus 数据库下载使用23万余次,在谷歌学术上被引用1071次。
二次传播:让科学走向大众
原创新成果发表后,为使其得到及时传播,编辑部也是各显神通。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采取全媒体联动方式,利用网站、邮件、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个渠道进行论文推送。例如,中科院力学所姜宗林研究员的论文在ScienceDirect平台在线发表后,编辑部立即与他联系,由专业编辑执笔,将深奥的论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最终,题为“两小时抵达全球不是梦——中科院力学所姜宗林团队研制最新高速发动机”的报道在微信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同样利用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显著增加了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其2020年发表的新冠肺炎相关成果在社交媒体得到广泛关注,4篇论文引发微博热议,2篇论文成为知乎热搜。
评论
期待更多高水平期刊涌现
科技日报评论员
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赢得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工具,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没有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期刊办得好不好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办不出我们自己的顶级期刊,是我国学术界多年的隐痛。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虽然已有5000多种,但多数期刊办刊方式较为传统,传播服务意识不足,能力薄弱,在全球学术出版体系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期刊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科学研究发展水平不匹配。
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该计划推动下,部分优秀科技期刊影响力大幅提升,领军期刊头部效应初步显现,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为构筑学术高地增添了新的动力,进一步筑牢了科技界自信自强之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