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互联网并不“虚”
编辑导语:如何看待互联网、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越来越 " 实 ",已经成为一定趋势,而身处其中的互联网大厂们,更是需要担起自身应有的职责。本文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是时候重新认识互联网了。
说这话,不是着眼于行业现时处境,而是立足于产业形态变化。
虽然盛产 " 聚变、剧变、巨变 ",但互联网的变从来都不是无逻辑的。
置于历史的广角镜头下看,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2018 年无疑是个分水岭时刻。
在 2018 年之前,B2C、C2C、B2B、O2O、共享经济等商业模式滋养出了各式风口,它们循着 " 得流量者得天下 " 的逻辑,在增量市场中跑马圈地。
但在 2018 年以后,新基建、产业互联网、IoT、云智一体……渐次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热词。
越来越 " 实 ",成了趋势。
有些互联网观察家就根据互联网发展周期总结,互联网正在经历连接小众(PC 时期)、连接大众(移动时期)后的第三个阶段——连接实体经济。
很多新气象,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就在今年元旦前后,腾讯在 CCTV 推出了名为《助力实体经济》的品牌片,将 " 腾讯,助力实体经济 " 作为全新品牌主张。
这并不突兀:腾讯 2018 年启动的 "930 变革 ",就提出 " 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将业务从 C 端的消费生态转向 To C(消费者)与 To B(企业)并重。
2021 年 7 月下旬,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在致股东信中指出,阿里希望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
早在 2017 年,张勇就表示:阿里巴巴是透明的实打实的实体经济。2019 年 10 月,张勇又提出,数字经济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
也是从 2021 年起,京东将自我定位调整为 " 一家同时具备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 "。
蚂蚁最新公布的数据也称,过去一年多来,支付宝为小微商家累计减免经营成本近 80 亿元,超过 2200 万商家及小微经营者受益,着力以开放平台、技术积累和普惠金融为支点,撬动小微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可以看出,将锚定的发展坐标系从消费侧转向产业端,是很多互联网大厂的共同选项。
当此之时,再用昨天的视角看待今天和明天的互联网,无异于刻舟求剑。
01
2017 年 7 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曾在第 16 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专门谈到互联网跟实体经济的关系:
谈论 " 脱虚向实 " 时,不能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互联网经济绝大部分还是实体经济,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积极作用。
这不乏针对性:就在那两年," 虚实经济之争 " 频繁在舆论湖面搅起波澜。尤其是 2016 年底,董明珠抛出 "90 后开网店是国家经济隐患 "、宗庆后指责新零售新制造等是 " 胡说八道 " 等,一度将围绕虚实经济之争的讨论热度推上峰值。
这反映了很多人对数字经济的偏见和歧见。他们会习惯性地将互联网和实体企业分置 " 虚 / 实 " 两侧,线上为虚,线下为实,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 " 电商干掉实体店 " 上。
这类看法,终究是流行性谬误。得看到,互联网的 " 虚拟(Virtual)" 跟虚拟经济的 " 虚拟(Fictitious)" 是两码事,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也并非同一维度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比特化的经济贡献,主体本就属于实体经济。
" 数字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和实体结合的。没有数实融合,数字化发展不起来。"BAT 等互联网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融入产业的生长发展环境,开创数字经济新业态,这是实体经济的延伸,与传统的虚拟经济判若霄壤。
打个比方:你在电商平台买东西,虽然交易和支付环节都线上化了,但它离不开线下实物的流通,改变不了数字经济扎根实体经济的本质特征。
所以经济学家薛兆丰曾反驳 " 数实对立 " 的论调:我在网上点菜,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半个小时之后快递把餐送到我门口……(这)哪有什么虚实之分,吃的东西是实的。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也表示,与数字经济类似的说法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互联网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它跟实体经济不矛盾,互联网经济大部分都是实体经济,电商、电子支付完全是实体经济,只有互联网中的金融部分是虚拟经济," 现在部分地方一搞实体经济,就把互联网排斥在外,这是没搞清楚基本概念。"
如今人们常说数实融合,融合的产物不会是太虚幻境,而是 " 数字化的实体经济 "。这时候,若还是认为互联网是 " 虚 " 的,那只能表明认知尚处在前现代层次。
02
揆诸现实,许多互联网大厂的含 " 实 " 量正指数级提升。
对互联网来说,向实指向的是其进阶之路——数字技术的渗透性与融合性决定了,它只有跟实体产业结合,才有生命力。
产业观察家皮爷曾写过:过去十年,社会的发展焦点根本更多的是围绕数字产业化,如社交、电商、零售等,即基于互联网的原生模式构成飞速发展的社会引擎;如今,社会的新命题核心正在悄然向经济模型的根部转移,即在互联网之外,工业、农业、医疗等民生产业开始被更多地放置在聚光灯下,产业数字化的浪潮正滚滚奔腾而来。
尽管互联网早就用企业级服务伸出了向实的触手,但从 To B 到互联网 + 到产业互联网,对应的数实融合深度与广度并不一样。
在皮爷看来,以往互联网发展重心会聚焦 " 出口 ",也就是供应链的最后一环,由此而来的是衣食住行前端触点的极度便利化;如今发展核心则是要顺着供应链向上延伸,也就是要聚焦 " 入口 " 和 " 渠道 ",帮实体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对应的要求就是,大厂们得弯下身子,将目光投向中国的 300 万个工厂、2000 万亩土地和无数个服务业小微主体。
《" 十四五 "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指出,数字经济发展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唯有参与实体经济价值创造,平台们才能突破现有的增长瓶颈,在破 " 卷 " 中持续进化。
对实体产业而言,要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推动数实深层次融合,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在以往,互联网已经帮助很多企业将连接面由平面链状向立体网状拓展,企业生态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也因此得到扩充。但现在,数字技术可以在助力数字化转型层面给实体产业注入更多动能。
就制造业看,很多生产企业都面临着产供销数据不通、上下游企业协同性不强、企业内部决策效率不高等问题,这降低了其生产效率,抬高了整体成本。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