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如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生活?一起谈谈智能家居的未来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生活舒适度的提升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智能家居产品的出现,就是这类可能性的现实体现。那么智能家居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是否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智能体验?智能家居产品要怎样才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生活呢?
1990 年,微软之父比尔 . 盖茨在美国华盛顿州建造了一所占地 6600 平方米的豪宅,取名 " 未来屋 "。在智能家居的发展史上,未来屋是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得益于比尔 . 盖茨的财力,原先只有在《回到未来》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画面,最终真实地被应用到未来屋上。
每一位走进未来屋的客人,都会佩戴一枚智能胸针。胸针中存储了来宾的详细资料:偏好的湿度、温度、灯光、音乐、画作等;走进会客厅,空调会将室温调整至客人偏好的温度;音响系统则播放客人偏好的曲目;灯光也随之响应,与音乐节奏辉映;与墙体融为一体的液晶电视,会自动显示客人喜欢的名画或影片……
时光荏苒,自未来屋诞世后,智能家居已发展了 30 余年,这个赛道也涌入了更多的实力玩家。国外的 Crestron、Control 4、Amazon、Google Nest,国内的华为、小米、海尔、欧瑞博……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2012 年 4 月,中国智装委推出了《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分类》,为智能家居产品梳理了二十种分类:
控制主机:指封装好的具有智能家居系统控制功能的控制器硬件和软件;
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灯光强弱、场景设置和定时设置;
电器控制系统:控制主机对家用电器、电源插座开关进行的相关控制;
家庭背景音乐:音源经功放设备放大,连接到房间各区;
家庭影院系统:家庭环境中实现影院效果;
对讲系统:具备叫门、摄像、对讲、室内监控室外、遥控开锁、夜视等功能;
视频监控:包括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五个部分;
防盗报警:包括报警和紧急呼叫功能;
电锁门禁:开关功能;
智能遮阳:根据周围自然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帘片或整体升降;
智能家电:自动监测自身故障,自动测量、控制、调节和与远程通信;
暖通空调系统:主要指温控器和 HVAC 控制;
太阳能与节能设备:家庭能源管理;
自动抄表:远程获取仪表数据;
智能家居软件:通过打通底层协议,控制智能家居各类系统;
家居布线系统:宽带接入、家庭通讯、电线等排布;
家庭网络:网络传输通道,通过家庭网络与外界连接;
运动与健康监测:具备个人健康与运动状况监测功能的家居与家电产品;
花草自动灌溉:根据温湿度自动补水;
宠物照看与动物管制:家居宠物用品。
上述的二十种分类,属于系统层面,具体到某一个分类,其下又有许多分支,例如视频监控又包括摄像机、监控系统附件、视频监视套件和视频录像设备。
除此之外,各个分类间,也互有耦合关系,控制主机和家居布线作为智能家居的底座,是其余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家庭背景音乐同防盗报警间互相配合,相关警讯才能扩散传播;对讲系统、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电锁门禁则一同组成了一个大的家庭安防系统。
02
毫无疑问,智能家居是个复杂的生态体。人、时间、空间所交互出的场景、行为,如同一颗混沌球一般,千丝万缕,勾连又纠缠。这也是为何智能家居诞生伊始,如小米一般的科技公司会选择从单品切入。而直到近两年,由于单品本身的内卷化,海尔提出的场景战略才逐渐得到行业整体的重视。
然而,光光谈论场景是不够的,归根结底,场景是一个抽象的词,就如同我们所谈论的智能家居的未来是「主动智能」一般,没有人知道如何达成这样的路径。那到底怎么做呢?借助第一性原理,我们仍然要回到用户需求本身。
好的产品是在用户需求和公司既有能力间找到交集,因此我们暂不考虑智能家居的推荐算法(也即所谓的主动智能)。在抽象模型上,智能家居是人、设备和时空三者间的交互。人包括家庭成员和外来访客,设备则是人用以完成某项活动的工具,时空是活动发生的场所。
在这个抽象模型中,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两点:
人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人衍生出多样化的需求;
设备是完成活动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活动而非设备本身;我们应该努力为用户创设活动路径,在路径中自然地添置设备以完成该活动。
具体来说,一个家庭中存在多位家庭成员,不同的家庭成员对于房间的温度、湿度都有所不同。双方虽然共享空间,但喜好是不一样的,因此,家居的智能化体现在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偏好设置不同的运行逻辑。
譬如,Sleep Number 360 i8 已经能够实现智能床分区,夫妻各自都可以设置自己满意的硬度、温度和高度。
再深入思考一下,睡眠是一种活动,睡前、睡中、睡后才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路径。
当用户打开大门时、智能门铃或安防摄像头将讯息传递至卧室,卧室自动开门,同时打开灯光、温控器,让房间保持一个明亮、舒适的氛围。
当用户上床时拿起阅读器时,床头灯自动打开并调整至阅读模式,音箱自动播放适合阅读的轻柔音乐。用户合上书卷入睡时,灯光自动熄灭,音箱音乐自动转为定时白噪音,窗帘缓慢合上。枕头、床开始工作,自动调整以适用用户的睡眠习惯。音箱通过红外技术监控用户的心率和睡眠情况,用户早晨清醒时,窗帘缓缓打开,音箱通过语音为用户播放昨晚的睡眠情况,生成一份睡眠报告。
以上,一个简单而完整的睡眠链路,一个由 IFTTT 串联起来的活动链路。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它完全是可能的。活动的重点在于,交互是自然的,人性化的,仿佛一个无形的管家,它感知到用户的行为,而自动地触发了活动流程。
当然,仍然不要忘了,设备虽然为活动提供工具属性,但它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它存在于用户的家居环境中,与时间、空间交错而行。自然,除了功能属性,设备本身也应该具有审美价值,从而很好地融入到家居环境当中。譬如莫比的跑步机,跑板折叠起来,背面就成了一幅壁画。跑步机收纳在墙壁边,就很好地起到了装饰作用。
03
如果用四个词概括以上的内容,那么大概是:使用个性化、设备活动化、交互人性化、产品美学化。
使用个性化:一个家庭中有多位成员,同一产品应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设备活动化:先有不同个人,再有活动路径,再有设备填充;
交互人性化:活动路径的触发应该是自然的、人性的;
产品美学化:设备本身要能够融入居家环境中,提供审美上的愉悦。
要实现上述四化,核心在于:
识别用户:系统要能够识别用户当前的身份和行为;
设备活动化:提前预设好场景模式,如同旅行路线,要从用户的生活中抽象出真实的使用场景,要有一个场景库,用户自己选择,并允许用户上传并设置自己的 IFTTT;
交互人性化:要用人本身的、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要把系统作为一个虚拟管家,赋予人的角色和情感;
产品美学化:要思考产品的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思考它同各类装修风格、放置空间的融入。
这四化中,具备核心价值的是设备活动化。一款单品如果有充足的活动路径,它就越具备使用价值。同时,随着每一款单品的新增,整个已有的生态圈都会以此受益,网络效应就由此形成。
譬如,原先只有一款摄像头,摄像头只能够具备安防的属性,随着床头灯的加入,摄像头能够与床头灯间形成联动,摄像头检测到用户打开书籍时,发送指令给床头灯,床头灯自动开启,调整至适宜的阅读强度。
现在,又加入了音响,那么摄像头检测到用户阅读时,自动开启音响和床头灯,原先的阅读场景被增强了。
这当然还不止,当用户监测到用户入睡时,能够自动开启助眠音乐,当用户主动打开音响时,床头灯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光影的配合。
简单梳理一下:
只有一款摄像头:安防;
摄像头 + 床头灯:安防、照明、阅读场景联动;
摄像头 + 床头灯 + 音响:安防、照明、音乐、阅读场景增强、睡眠场景、音乐灯光律动。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