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这一年,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中国排名连续10年稳步提升
两个月吸纳14万人就业
高校院所仪器开放率超90%
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继续攀升,从2021年的第12位升至全球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在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表现亮眼
中国科研产出大幅增加
这份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印发的文件明确了“十四五”科普发展的总体目标:科普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普法规、政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全国科技界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根据自然指数的关键指标“贡献份额”,中国位居第二,2021年科研产出增长14.4%,是前10名中涨幅最大的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自然指数机构榜单中位居全球10强。此外,中国科学院连续10年在自然指数中居机构榜单之首,2021年的贡献份额为1963.00,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两倍多。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第8位,首次跻身机构榜单全球前10。其他两家位居全球10强的中国机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9位)和北京大学(排名第10位)。
引导科研人员坚守科研道德底线
科技进步法(2021年修订)施行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表示,减负行动中的各项举措,均是针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不合理负担问题,将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为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反映集中的多方面紧迫诉求,减负行动3.0坚持上下联动、压实责任,聚焦痛点、精准施策。在行动部署上,提出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方面行动。
这是四年来,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2018年,科技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1.0);2020年,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2.0);2022年,减负行动3.0正式开启。这一次减负的主体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员。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郑健表示,评价考核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强化激励引导,提升开放共享和利用水平,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好支撑。在评价考核的带动下,近年来高校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意识增强、积极性提升。高校院所仪器开放率从2014年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年平均机时从500小时提高到1300余小时,对外服务机时从不足50小时提高到200余小时。
回首过往,科技界在这一年取得了突破,收获了信心;展望未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科技界必将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姿态向着新的伟大征程不断迈进。
近年来,科研失信行为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针对新的表现形式,《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也是我国唯一一部以“进步”为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在颁布28年后,完成第二次修订,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聚焦拓宽岗位开发渠道、深挖岗位资源,科技部充分利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基地平台等设立科研助理岗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让这些人员从事学术助理、财务助理等工作。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部与财政部沟通后明确,按照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有关政策,单位可按规定统筹利用科技计划项目结余资金等用于科研助理岗位经费支出。有些地方还及时出台岗位、生活补贴和人才公寓配套等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建立一揽子激励机制。
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值得关注的是,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1个,较2017年增加14个。报告还提到,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突出,科技实力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2位,北京居第3位,上海—苏州排名第6位。这些地区PCT专利申请量占世界份额达到13%,科学论文产出占世界份额的7.7%。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技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科技实力决定各国各民族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还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此外,科技部还建设开通了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汇交、在线审核和信息共享;组织力量开发建设了全球期刊论文数据动态获取、高风险期刊动态监测、造假问题智能检测等多功能的监测工具系统,开展学术不端问题主动监测。
此次修订,基础研究被放到了总则之后第二章的重要位置,足见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通过立法,主要解决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发展不全面、支持基础研究机制不稳定、基础研究人才不足,以及相关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还大幅增加了关于应用研究的法律规定,提出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等。尤其是针对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专门设立章,弥补了技术攻关组织与保障的法律制度空白。此外,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特别提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不仅如此,国家还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总体要求、明确科技伦理原则、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针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减负行动3.0更是给出了具体的支持举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等。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科普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8月,科技部网站公布《“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