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机票又出新政,互联网平台该何去何从?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去哪儿也被归为“OTA”,实际上,去哪儿起初的模式完全不是做自营生意的OTA,而是机票酒店的搜索引擎,抓取各家OTA的产品信息,按照点击或成交来收费,是标准的平台或者说媒体展示模式。
其时,去哪儿的商业模式按现在的话来说,有点“颠覆者”和“独角兽”的味道,属于“行业内独创”的模式。因此知名度迅速攀升。
但烧钱在C端形成了“低价”口碑的去哪儿,迫于上市后的财报压力,以变现为目的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手段越来越多。
各种行业差评和负面报道也随之而来,比如酒店方面,为了快速冲业绩,前台切客、刷单频发。机票业务上:对其代理商旺季加价、违规退改签、私自退票、强制绑定销售等行为纵容,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困扰,一度使外界认为整个在线机票业都处于混乱状态。“在线订购机票不靠谱”成为行业隐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引起了前文说到的大规模投诉和航司集体下架去哪儿。从2015年至今,作为上游资源方的航空公司,连发多少道政策金牌,大多数都是针对去哪儿。
而大部分正规的机票代理人也因这一系列政策金牌而不能在在线旅游平台上继续存活,从此渠道受限、业务受伤。
做平台要耐得住寂寞
前两年“平台”概念特别火,谁都要做平台,一个创业公司刚刚上线,就开始宣传自己的平台思维。但2005年创立、从平台起家的去哪儿11年的沉浮,仿佛也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商业平台的必备条件:做平台要“耐得住寂寞”。即坚守住底线、权衡上游资源方、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利益,为可持续发展而铺垫道路。
中国互联网行业在一个狂欢时代,高速上升,生猛而浮躁,创业成潮,每个企业都觉得自己站在了风口上能随时起飞。这时候能甘心安安静静做一个纯平台可谓一种考验。纯平台永远不要指望高利润比,需要耐心养大,坚持可持续发展。纵观如今的线旅游业,巨头携程说做开放平台,但巨大比例的高利润自营业务,似乎与平台是矛盾。带着阿里巴巴基因的阿里旅行自诩为纯平台,未来如何?听其言观其行吧。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