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14类证明不再开 用“互联网+”化解“奇葩证明”

2016-08-12 12:13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何小萌萌萌果照 chyna北京一夜 洛碧琪 evdo-1767 文摘酷 荀果 兔子帮动画全集爱奇艺 金香奇的哥哥金俊基 近理抄 刑讯林道静 欲乱我的皇兄 挑嘴的秃鹫 湖南工程学院是几本

  网评热议:根治“奇葩证明”,政府要麻烦自己方便群众

  新闻速览:告别“办证难” 14类事项派出所不再开证明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当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尚需假以时日,在此之前,公众更关心的内容是,公安部明确向“奇葩证明”说“不”之后,那些证明需要到哪儿去开?实际上,这只是对字面意思的一种错误理解,公安机关不再出具“奇葩证明”,不仅是因为其超出职权范围,更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奇葩证明”原本就于法无据。换句话说,不是公安部门不再出具这些证明,而是这些证明本来就不应该被索要。关于这些,国务院办公厅曾于去年年底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这份通知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显然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简化优化公共服务需要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保障,反过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清理不必要的证明当然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一项善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决不能出现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而老百姓办事却更不方便了的情形。该减的减了,而该跟上的服务必须跟上;派出所不出具相关证明了,相关主管部门一定要有接续的办事程序。特别是在政策的空档期,尤其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公共利益为重,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切实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并重新设定各项事项的具体办事程序,并向社会公开,以确保真正把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清理“奇葩证明”,接续服务不能掉链子

  14类证明派出所将不再开具 9月1日起实施  

  统计资料显示,国内80%的有用信息由政府掌握,不过,由于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这些信息往往被封锁在政府机关内,公众很难得知和利用。信息壁垒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互通互联的难度,公众不免深受其累,即使是身份证明这样的小事,也难免要经历往来奔波之苦。

  管理与服务是政府部门的两大基本职能,如果职能部门过于强调管理职能,处处以管理者自居,难免会基于“利己”的考虑实施管理,“门难进、事难办”几乎在所难免。这也是“奇葩证明”屡见不鲜的根源所在——某些职能部门的规定不是从便民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减轻部门压力、规避自身责任出发。相比起调查取证,索要一纸其他职能部门出具的证明显然要轻松得多,问题是,如果职能部门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免陷入一种解不开的死结——你向我索要证明,我向他索要证明,他反过来又向你索要证明……如此一来,不仅办事效率大打折扣,无法独善其身的职能部门也难能真正“减负”。

  请证明“你是你”,“你爸是你爸”,“你们是夫妻”……如此多的证明被指繁琐、形式化,却让人跑断腿、累弯腰。下个月起,这些证明无需派出所开了。昨日上午,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自9月1日起实施,其中有14类证明派出所将不再开具。

   一旦确立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的原则,一旦真正把“以人为本”作为行政伦理和硬性标准,以前所谓的“不好办”“太复杂”“难落地”就都成了托词。建设基础信息库、构建信息共享制度的技术性问题不再是问题,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按新的治理方式理顺职能也不是达不到的。公众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创业、办事的观感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要真能硬起来,大概任何政府部门自身的“不便”和“麻烦”最终都能有办法消化掉。

  同样一张证明纸,敬民扰民大不同

14类证明不再开 用“互联网+”化解“奇葩证明”

2016年08月12日08:35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编辑:史海山

相关新闻

  “奇葩证明”问题牵涉面广、情形错综复杂,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对于改革涉及的各部门而言,要明晰职权范围、规范办事程序、打破信息壁垒,仍有大量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关键一点,是要勇于将责任揽回自己身上,敢于拿自己开刀。敢不敢把改革矛头对准自己,检验的是法治政府、为民政府的成色。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拿出责任意识、担当情怀和改革勇气,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改革,把“方便自己”转变为“方便群众”。

  继去年明确向“奇葩证明”说“不”之后,公安部此番旧话重提,不同之处在于,去年是公安部独家发声,此次则是联合多部门共同表态。这样的变化显然不只是“壮大声势”这么简单,根治“奇葩证明”,首先要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由此必然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当然,仅凭职能部门的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北京、上海等80个城市将实现居民仅凭一张身份证,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或统一窗口,办理政府政务服务,身份证号码将成为市民办事唯一标识。不难想象,当身份证真的成了“办事利器”之后,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通无疑将更加便利,“奇葩证明”自然无从谈起。

  借助“互联网+”的春风,创新经济正在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公共服务转型升级也大有用武之地。只有让政府部门手中的大数据更多地转化为服务于民的“大便利”,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奇葩证明”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