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大疆李泽湘:深圳创新根基是有产业技术核心
李泽湘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但同时他也是以创新知名的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等企业的创始人的恩师,目前担任大疆创新董事长,李群自动化创始人,是中国目前产学研结合转换最成功的学者之一。
当然,机器人领域的微分几何理论还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名字,大家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论文工作,包括无人机方面,这些名字大家都已经熟悉了,哪些问题必须要有数学工具才能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今天我们的模式也在初步地被学校和地方政府接受,首先是需要解决人的问题,所以把香港科技大学摸索出来的人的培养方式和广东工业大学开展了合作,建立了一个粤港机器人学院,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这个效果远超出我们的期望,学生一个学期学的东西比他四年学的东西还要好。今年我们在招第二届的时候,几个学生因为进不来就在课堂上号啕大哭,每天晚上两点钟还在干活的一定是机器人学院的学生,所以说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最近长沙成立了一个机器人研究院,马上就要启动机器人学院的模式。这是我们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做出的一些探索,希望我们的探索经验能够为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现在讲的自动驾驶,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叫做自动停车,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模型也有依赖于这一套数学工具。还有数学加工制造过程当中的工差数学表达,还有检测的方法,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工业界用的算法都是错的,所以你就很难做到质量标准的提升,还有工匠的定位。现在我们讲的不是单个的机器人,都是双臂协调,或者是一个工作单元。
昨天我到前面的展厅看了一下,现在看到了很多教育的机器人。如果三十多年前我能够有这样一些东西的话,也许我会走一条不同的学习掌握机器人知识的道路。但是历史很难重新改变,所以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
这个例子当中我也学到了作为一个学校的老师,怎么把实验室的东西产品化,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创业,这是我最大的体会。我教了一门机器人比赛的课叫做Roboka,需要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背景的学生聚到一块,用八个月魔鬼式的训练让他们从概念到设计到合作项目管理等等。为了加快速度,他们跑到华强北买电子零部件做PCB和基加工,加快整个产品迭代的节奏,所以从这门课上走出了深圳一批年轻的创业者,现在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我觉得这是中国真正的未来。
背景刚才已经讲了,把以前的这些机器人公司只解决了百分之十的应用,中国有大量的应用还不能解决,所以立群是既能生产高质量的机器人,又能做系统解决方案的一个本土公司。以前吃月饼都是用手工包装的,而且都是季节性的,有的时候招工也招不了,所以这是月饼的包装项,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现在正在整个行业进行推广,现在已经是几十个人的水上特斯拉公司,所以我们是从学习、研究到创业的一个模式。我们很幸运地处在了一个很好的时代,也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在整个松山湖深圳东莞,以前这些地方是服务国外的大品牌大公司,所以今天对中国小的创业者公司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走过的路、犯过的错误不仅是对实验室的同学有用,对中国大量想创业的大学生,对国际机器人领域想创业的大学生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打造了一个松山湖的产业基地或者机器人产业的孵化器,希望从一个想法一步一步地带着他走下去,这里有产业链、天使和创业导师的指导,也有全方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是早期大江起步的年轻人,当你想不通觉得很惨的时候还有比你更惨的人,可以在一块互相地扶持、走过创业的艰辛道路。
那门课我上得很痛苦,几乎放弃了对机器人的学习。后面我到伯克利去读研究生也选择学控制,还是不想学机器人,但是一个很凑巧的机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机器人项目,我是当时唯一见过机器人的人。后来我的老板说你能不能帮我把伯克利机器人的Seminar研究生组织起来,所以我开始组织讲课,但还是对这些东西理解不到位。大家知道如果实际物理不行可以用理论物理弥补,伯克利又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我就学了一些数学的课程,然后用它来弥补我的短处,所以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位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的恩师还回忆称,当时在课上汪滔等想做一款无人飞机或者直升机的控制器,但那时候只有3千元的经费,如果按照现在的无人机研究动辄几十个人百万美元以上的标准,根本看不到希望。但因为汪滔对无人机非常喜欢,并且利用深圳的产业和创新环境,快速做出了几个无人机飞行和直升机的控制器,并通过卖出几款控制器给其他发烧友弥补一下自己经费的不足,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大疆DJI。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李泽湘说,深圳没有高校也没有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硅谷”,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当中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问题”。
世界上所有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不是都能用欧式空间来描述?首先是在数学上面提出了数学的概念,后面的Herman不仅是对伯克利的数学和微分几何起到了非常奠基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学工程的一大批学生,Jerry Marston就是数学和工程的桥梁,这是微分流行的最大突破。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跟我们没关系,但是机器人的这些工具出现之前已经碰到了这些问题,包括机构学的鼻祖Rolly就发现了很多低负产生的运动必须要有一些特别的特点,不是普通的欧式空间能够描述的。尽管在那种条件之下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些数学,机构学也还是往前推动了很大一步。真正的一个突破性的东西,也是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哈佛大学的Roger,他是做控制的教授,首先把微分流行应用到了非线性控制里面,最后通过私人关系介绍到伯克利,我利用这些数学工具开始机器人的研究,这是我们的基本教材,然后我的师弟又把这套工具用到了三维视觉和机器学习里面。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
我想和大家讲一讲理论机器人,这些东西在今天的机器人研究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就是怎么把科研和产业结合起来,怎么把这样的模式推广到我们现在的工程和教育里面,然后围绕它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是几个基本的思路。
那个时候是1982年,CMU机器人研究所刚刚成立,我上了一门机器人的课。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革,以前几乎是没有学过什么东西,动手不行是我们最大的短板,我们对工程意识没有什么概念,我们以前的基础也只是停留在考试的阶段。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