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互联网为70多年前因灾逃荒者打通潮汕寻亲路

2016-11-07 11:45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华佗网huatuo.in 8888ri 91sss.ez.lv 92ooxx 95selang 9999ppp aimiss ajviewer软件免费下载

  全省出现大量饥民,饥荒尤以潮汕为重,一些地区更是瘟疫肆行。广东省政协编撰的《广东文史资料》记载,惠来全县40多万人口,1943年死了11万人,达濠“饿死者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

  还有许多人跋涉七八百里到了外省,却发现当地也缺粮少米,根本无法容纳大量灾民,又一路乞讨而返。有人不愿妻小一同饿死,便沿路卖掉。

  蔡美英能记起的只有一些零碎信息,比如生父曾以卖牛肉丸为生,家门前有条河,村里很多人家做锡箔纸。志愿者发动熟人打听,得知在蔡美英逃难的1943年,潮汕地区以生聚村一带加工锡箔纸最为出名。经过各种信息比对,志愿者将生聚村锁定为蔡的疑似故乡。

  他们通过网络发动潮汕各地的熟人关系网,帮忙寻找、辨识和探访疑似的村庄。

  一路上的惨景自是刻骨铭心。“起初沿路还能讨到稀饭和甘薯,后来灾民越来越多,大家都没东西吃,就吃树皮、挖草根”。蔡美英从家乡到南康走了13天,奄奄一息,被卖到乡下,捡了条性命。

  81岁的李水兴是第三次到潮汕寻亲。他早些年托邮局的熟人找过,没有下落。7岁逃荒,被河源龙川一户人家收养,他如今只记得家乡在揭阳一带,与四个兄弟住在陈氏祠堂,门前两口大水塘,旁边有打铁场。

  蔡美英快90岁了,童年的记忆已变得模糊。自16岁逃难以后,她第一次回到故乡,邻居老大爷一声“捞娘姆”,她才想起这是她母亲的名字。

  “今天还在帮村民抬棺,明天自己也死了,到后来,棺材都没了,就用草席一卷。”“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志愿者王楚乔说,他的家人死于当年的饥荒,村里每三户就有一户逃荒。研究者考证,潮汕地区超过30万灾民向外逃荒。

  村口依旧,人已不同。蔡美英迈出车门,向村里望过去,步子很慢。进村的路很长,村里的后辈要背她进村,她摆摆手,“要走进去”。

  所有人笃定,这下没错了。

  2016年10月30日的傍晚,夕阳的余晖落在古溪村的乡野之间,志愿者扶着李水兴登车离开,这大概是老人70年来离家最近的一次。同车的王楚乔给他打气,“离家还剩最后100米。”王楚乔刷一下微信群,一位江西寻乌的老人刚发来新的寻亲信息。车开了,更多寻亲者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认亲

潮汕大饥荒时期,灾民群聚汕头存心善堂门口等待施粥(翻拍)

  彼时“梦归潮汕”的志愿者刚刚介入寻亲领域。这些潮汕籍志愿者多数来自一个以关爱抗战老兵为主旨的公益组织,今年3月,志愿者到江西吉安寻访老兵,意外发现一个“潮汕村”,村里人夹杂着潮汕与客家话的混合口音。一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潮汕大饥荒逃难者的聚居地。年轻的志愿者颇受震动,决心帮当年的逃荒者寻亲。

  借助网络传播效应,寻亲团也在“滚雪球”地扩大。如今分散各地的志愿者超过400人,几乎每两三天就接到一单新的求助案例。

  命运的转折从1943年开始。

  “网络上一转发,很快有人说像是他们村。”志愿者陈树辉说。

  一个月前,蔡美英的孙子将寻亲信息发给了一个名叫“梦归潮汕”的寻亲团队,这个志愿者组织通过发动熟人关系网,帮助流落在外的潮汕人寻找故乡。

  谁不想早还乡?当年,蔡美英从村里的地道逃出来,被人拐到江西南康,卖给了一户蔡姓人家做丫鬟。此后,蔡美英在南康乡下成家,终身务农,与父母兄姊再未谋面。

  蔡美英这天起了个大早,穿上了平常舍不得穿的绛紫色布鞋。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出发,到潮州市潮安区生聚村,蔡美英一家人开车走了6个小时。中午抵达时,蔡美英毫无倦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发自潮州、揭阳、汕头

  网络沟通的便捷,加上潮汕地区的社会参与热度,促成寻亲团在半年里,为20多位老人找到家乡。超过一半的案例,寻亲团锁定疑似村庄的时间在一周之内。最快的一次,只花了几个小时。“网络上一转发,很快有人说像是他们村。”志愿者陈树辉说。

  黄桂英告诉寻亲团的信息包括:在汕头走失,村名疑似“溪港黄”,父亲叫“黄盛泰”,村里有桥,村周围四个门,西门的村民以做糖为生。

  村里早已布起了“大阵势”。大红色的横幅挂上了高树梢,一长串的鞭炮候在了祠堂前,镇里村里的干部等在了村道口。

  “十室九空,一点不为过。”生聚村村委会主任倪树德从小听长辈忆及当年,1943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寇扫荡了生聚村,数千村民外逃,直至两年后才返回64人。如今,每年这天都是生聚村的祭日。

  虽然认亲还需要继续确认细节,但李水兴已经很欣慰,他想起同村的几位潮汕籍老人,没能找到家就已客死他乡。

  一边是日军的侵扰,另一边是罕见的旱灾。《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记载,广东从1942年秋季到1943年春季连旱,全省八成耕地受旱减产。

  1943年,罕见的旱灾叠加持久的战祸,造成一场席卷广东的大饥荒,其中尤以潮汕地区最为严重。饥民逃往邻近的江西、福建,一路“病毙途中触目皆是”。

  进村的路很长,村里的后辈要背她进村,她摆摆手,“要走进去”。

  1989年,揭阳亲人到访黄桂英家时,郑方正已过世,黄氏母女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小女儿上山砍柴去卖,一天只挣一元钱。老家人将母女俩接到揭阳,将小女儿送进工厂,一家人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近两年,黄桂英常常梦里流泪,嚷着要找走散的弟弟。今年6月,她的孙女上网搜索寻亲的途径,找到了“梦归潮汕”寻亲团。

  在揭阳榕城的古溪村,李水兴恍惚能想起祠堂里的摆设,甚至指出了当年的猪肉铺。一位老婶还记得有个逃难的男娃耳后有疤,跟李水兴也一样。

  “今天还在帮村民抬棺,明天自己也死了,到后来,棺材都没了,就用草席一卷。”

  2016年10月28日,深秋的风还带着暖意。

  这些年,潮汕和赣闽之间持续有人相互寻亲。生聚村上一次有人回乡认亲,是十多年前。

  一去73年,即便是蔡美英的同辈人也大多离世。她有兄弟姐妹五人,在1943年的战乱中全部逃离生聚村。从汕头赶回来的堂侄指着蔡美英三哥的照片给她看,“您要早回来10多年,还能见着。”

  志愿者

  饥荒

  一路蹒跚,一路张望,73年的乡村巨变,年近九旬的老人辨识起来并不容易。直到拐过一棵大榕树,到了老旧的祠堂前,蔡美英像惊醒一样,“那边以前是旧市场,对不对?”记忆的闸门就这样打开了。在一处残破的祖庙,老人忆起庙外边曾经有个猪圈;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认出她,迎上来叫声“姐”,她俩曾在饥荒中结伴逃难,又在逃难路上走散;祖屋旧址变成了菜地,邻居家的男娃已成了老伯,用潮州话叫声“捞娘姆”,蔡美英立起身子,这是她忘了几十年的母亲的小名。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