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大学入学装备变迁史:从手表到智能手机

2014-09-09 10:28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13418605056 720i手机电影 别动我的抽屉09 锁狼帝国欲望之都 超级可爱爱叶渚 pbhtc9论坛 人体艺体大图片欧美丽 艾达王和里昂那一晚 gexw 孟锦云近况 抓蛇狂人奥斯丁 美女也烦恼演员表 傅晓田简历 清穿日常 四库书 珠鳍锦鱼人军需官

  40多岁的王克喜回忆当年上大学时的情景,“当时考上大学也是件了不得的事。亲戚们送脸盆、送毛巾,爸妈买了一块布给我做被单,还给我做了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用军队打背包的行李带将被子打包,脸盆、毛巾等日用品用尼龙网兜装着,就坐火车到徐州了。”说起当初的行囊,王克喜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枕头,“把蒲草晒干编成枕头,外面套上布袋子,那才柔软、舒服呢。”在那个年代,物资按计划供应。王克喜带着粮票和10元钱就进了大学校门。进校之后,买了一个柳条箱子装衣服。

  从青海海西州到青海大学,510公里路程,朱女士坐了2天的电力汽车。由于年龄比较小,而且是第一次出远门,所以朱女士的父亲陪同她一起来到学校。“没什么行李,非常简单,基本就是1套被褥、1面镜子、1双筷子、1个碗,条件好的有1个塑料壳的暖壶,差的是1个竹子编的暖壶。女孩子也没有什么化妆品,最多有2毛钱一包的雪花膏。入学交了12块钱,包括书费、住宿费和其他杂费。”朱女士说。

  时代背景:1990年代是个过渡的年代,统分和并轨收费并存,又恰逢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没有统分制下的拘束,也没有市场化后的就业重压,他们的行李里多了不少时髦的玩意儿,也是当时中国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证据之一。

  记者在中关村某电子卖场看到如此一幕: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名女孩儿怀抱一台ipad,一脸愠色。而不远处,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不时抽泣。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女孩儿即将去外地上大学,今天特意过来买数码产品,“她上来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book这‘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支出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刚说完这些,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时代背景:在新世纪已经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飞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1世纪的准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准已然水涨船高,上学装备追求精良新潮,电脑手机游戏机,“三大件”一个都不能少。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家长就是勒紧裤带,也要满足孩子的装备需求。

  到了大二,小唐也用自己兼职挣的钱和父母给的钱,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特别明显的改变就是,写作业的时候更方便了,可以百度,可以维基百科,资料更丰富。但是,宿舍里玩儿游戏的也多了,尤其是网游,需要组队的那种。当然,去图书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小唐十分感慨。

  那时的饭菜价格如下:早餐3—5分钱,可以吃稀饭、油条和米糕等;午饭0.12元—0.15元,可以吃半斤米饭和很不错的一个菜,晚饭0.1-0.15元就可以了,一天的生活费是2.5角至3角钱。一个月需要9元钱,会过日子的仅助学金就可以维持生活了。这里不妨把我能够记住的几个饭菜价格罗列如下:大米5分/斤,白面8分/斤,各类米糕点1-1.5分/个,麻球最贵也只有3分/个,青菜3分,家常豆腐8分,大排青菜1.8角,糖醋里脊1.5角,粉丝肉末8分、大葱炒肉片8分,总之,菜的品种有十几个,5至8分的菜是大众菜。

  年代人物:刘重喜,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92年进入南大中文系。

  毕业后,朱女士留在了青海大学任教,迎接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学新生入学。她说,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当年确实不一样了。入学时父母接送,负责安顿,手机、MP3、电脑都带着,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也高,但是对学习相对比较懒惰,没有他们当时的冲劲儿了。“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住院医生的工作都能应付,但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了,可能连处方都开不了。”朱女士无奈地说。

  年代人物:朱女士,1978年被青海大学录取,读中医专业。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年代人物:90后的准大学生们

  还有一名某网友是83年开始读的大学,他也回忆了当年入读大学的情况:记得大学报到时只带了80元钱,其中学费20元,教材费15元,那时住宿费等全免,我的助学金最初是8元/月,每月家里再补贴5元就足够了,其他的就属于个人消费了。这样,四年下来,家里总共投资大概在800元,这还包括毕业时的一些花费。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他告诉记者,班里有一些苏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零用钱较多,有些同学就会集邮、买杂志。那时候已留校多年的朱家维回忆说:“80年代的学生,一个很显著的标志就是衣服的胳膊肘、膝盖等部位打着补丁,有一些学生则用起了帆布旅行包。”

  90年代,录音机必备

  时代背景: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当时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不过朱女士也坦言,物质上的变化并不是最明显的,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变化。她举例说,当年《高教六十条》中第一条就是明令禁止“大学期间不许谈恋爱”。“如果毕业分配时发现有人成对儿,要么就双双分到非常偏远的地方,要么就一个就近分配,一个分到很远,作为惩罚措施。我们班的书记就因为这个入党延期一年,以后的好多事情都受影响。”朱女士介绍。可是,现在,如果大学期间没谈过恋爱,大家都会觉得不太正常,甚至会揣测“心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我是1992年进入南大中文系的,那个时候,全国的高校基本上实行了公寓化管理,被褥、日用品都不用学生自带。”南大中文系讲师刘重喜说,“我买了一个白色的人造革大箱子,可以装很多东西,我放了秋冬的衣服、几本书、英语词典等,是跟父亲两个人拎着来的。我哥哥还送了一块手表,价钱记不清了,反正很便宜。”1992年,还有些计划经济的影子,粮票依然要带。刘重喜印象对此很深。而因为要学英语,那个时代,录音机、单放机几乎是必备的。

  小唐认为,高昂的电子设备真的有必要吗?回过头想想,小唐真是宁可回到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日子,这样大学时光能过得更加充实。

  70年代,全班62人只有3人有手表

  华南师大中文系学生李宇红念及当初入学时总忘不了她带过去的walkman。当时那已是最时髦的了,那个时候学生连手机都没有,更别说电脑了。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