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网络空间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性别差异
三、研究框架
综上可见,现有研究对性别与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间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展开的。
社会层面包括结构的因素与文化的因素。结构的因素是指社会地位与资源在性别上的不平等分配,文化的因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一方面,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女性相较于男性拥有更少的使用互联网的机会,③或者是男性通过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资源优势天然地获得更高的互联网使用效率,从而导致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产生性别差异,如图1中路径①所示。另一方面,性别歧视使得劳动力市场在具备同等人力资本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优势性别,从而导致对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定价差异。换言之,即使女性与男性掌握着同样的互联网技能,他们获得的回报仍然是不同的,如图1中路径②所示。
在个体层面上,两性在互联网使用习惯和使用偏好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男性的互联网工资溢价高于女性,如图1中路径③所示。
但新近研究指出,文化观念也会通过个体认知影响人们的使用偏好,这也可能最终导致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产生性别差异,如图1虚线所示。一项跨国研究发现,在多数国家中,社会都会建构一种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在掌握互联网技能方面不如男性。对美国新泽西州的一项调查发现,即使客观上两性互联网技能水平相同,女性的技能水平自评还是显著低于男性(Hargittai and Shafer,2006)。布鲁斯(Broos,2005)的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在学习互联网技能时的态度更消极、更焦虑。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通过女性的父母和朋友影响她们学习互联网技能的态度与意愿(Abdelfattah,2013)。库珀(Cooper,2006)的研究发现,在同一所高中随机抽取的女学生中,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更强的女学生互联网技能更低,而那些对学生身份而非女性身份认同更强的女学生互联网技能更高。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