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对方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分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计

2018-02-24 10:55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井冈山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久久时间网 91pore 吉安市委组织部 王梦溪1.08g种子 uu单号网 周村杀人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原标题:对方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分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计原因 现在微信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以前的文字聊天到语音聊天,现在甚至都可以视频了。看着这些变化非常快的社交产品,我们就接着微信三天可见来谈谈到底是什么影响着社交模式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改变


  原标题:“对方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分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计原因 

  现在微信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以前的文字聊天到语音聊天,现在甚至都可以视频了。看着这些变化非常快的社交产品,我们就接着微信三天可见来谈谈到底是什么影响着社交模式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改变了什么。

  先来说说隐私(心理)

  我是一个不怎么看朋友圈的人,所以很少关注朋友圈功能的变化。不过前阵子微信推出了关于「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的功能,可选择三天或半年,我觉得还是挺「有趣」的。就连各大公众号、知乎专栏都在写关于「三天可见」的文章,不过多半属于抒情类,咱作为交互专业人员,必须理性一点。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交互设计要提供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不能侵犯用户隐私。虽然在这个时代说隐私很可笑,但不代表人们不想要隐私,两个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如果你去看一个好友的朋友圈,在其个人资料栏里面,微信还展示了其「个人相册」的小图信息,好像在告诉你:我没有屏蔽你哦。但是一点进去才发现,只能看到最近三天,有种赤裸裸被欺骗的感觉。(每个人都想做那个掌握别人资料而不被别人掌握自己资料的人。)

分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隐含的设计原因   三联

  那么微信为什么推出这个功能呢?是因为现在的人都开始关注内心了么?如果是真的,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很不一样。所以明显不是,微信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功能,一定是基于现实用户的操作数据为基础的。

  比如我的朋友圈有这么一类人:每次发完内容,过不了多久就不见了,要么是删了,要么是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了。说实话,发一条删一条或隐藏一条,其实挺累的,这类人内心肯定有很多想法,而「三天可见」这个功能正好就满足了这类人的需求。即不用删除也不用隐藏,还能告诉对方:我没有屏蔽你。

  为了探究这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特意问了一些人,为什么要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回答:

  往事不堪回首,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过去愚蠢的、秀恩爱的、杀马特的样子。

  过去的都过去了,没什么好纠结的,活在当下吗~

  我不需要别人的关注,保持一点神秘感挺好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官宣。

  我们来重新解析一下上面的言论,看看他们真实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每天看着朋友圈那些朋友发的高大上的东西,觉得自己发的好没品位啊,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会不会觉得我 out 了,赶紧清理一波。

  我以前发的东西好像没什么营养,要是被我中意的人看到了怎么办?

  不能让别人了解我太多,不然我就没了隐私了,我要让别人觉得我很神秘很牛逼。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一整段内容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人自身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社交的复杂化。

  开头我就在说,现在社交模式日新月异,社交产品层出不穷,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复杂了。微信一开始秉持的理念是熟人社交,虽然那会「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热度都挺高,但是人们对这些功能的概念其实不是很理解,简单说就是没玩透。

  现在不同了,什么产品都有,有些 App 是朋友安利我,让我看看里面的交互的,真的,看完都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所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微信推出的「三天可见」功能更像是为处理复杂社交做减法,根本原因是:好友人数的增加激化自身矛盾心理。怎么说呢?继续往下看。

  再来说说「三天可见」的利弊关系

  本来我以为「三天可见」是属于朋友圈内容「阅后即焚」类似的工作,但是仔细思考了下,发现原来这个功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看朋友圈目前的一些功能:

  陌生人是否可见:未添加好友,陌生人可查看你的朋友圈十条信息,或者完全无法查看。

  屏蔽好友看自己的朋友圈:虽然是好友,但是对方无法查看自己的朋友圈状态。

  屏蔽看好友的朋友圈:在朋友圈不会出现该好友的任何信息或状态。

  单独发指定可见:对好友进行分组,指定谁可以看,谁不能看。说实话,分组很累,在我有 600 个好友的时候明智的进行了分组,现在加一个就归类,让我现在就轻松了许多。然而当时还是花了将近 2 小时才分好组。

  单独发指定不可见:有时候发一些内容,不想让某些人看到,所以只能去指定谁不能看了。

  到此其实还没说完朋友圈的功能,但是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同样一个信息:功能确实越来越复杂了。

  现在的「三天可见」更是增加了产品功能的复杂性,我仔细的思考了下当中的一些变化。

  朋友圈跟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好友量的增加,熟人社交反而变得次要了,主要的是新人或陌生人的社交。虽然人数是表象,但是它也是具备是否可控的,好比人的选择多了,就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抉择了。所以「三天朋友圈可见」反而能让这部分用户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吧。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是很多:

  某段子:陌生人都可以看到你十条信息,我作为你好友只能看你三条信息,那我删了你不是更好?

  这个功能阻断了好朋友了解你的途径,因为不是好朋友,是不会点开你的朋友圈的;(这两点我觉得还是有点片面的)

  这些情况都预示着一个现象:即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朋友圈了。

  为什么呢?因为朋友圈的内容大部分都没什么新意,不是分享一些无趣的链接,就是分享旅游的照片,或者是一些自以为能引人注目的生活自拍。当初我好友达到 1500 人时,一条信息随随便便就能收获至少 80+ 的赞,现在好友 2000 多人,一篇文章的链接有时候连 20 赞都没了。而就连朋友圈可提醒的小红点都可以隐藏了,这些细节是不是更说明了社交产品所面临的危机呢?

  我们来看看,「微信隐私」这块功能菜单的变化。

  「隐私」功能一直在被优化,产品在不断提高用户所谓的安全感,而这正好跟一些人说的,现代社会无隐私可言,呈现出了两个极端。不过其实也正好契合,正是因为无隐私可言,人们才更在意隐私。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说是: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