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行业进入盘整期 可穿戴设备的转型发展之路
【慧聪通信网】多方情况表明,可穿戴设备不再如同去年那般红火了。曾经一度火热的Jawbone宣布停业清盘,Fitbit也难以实现其最初预估的盈利额,英特尔放弃可穿戴业务继续专注于芯片生产……这一系列事件无不倾诉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窘境。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此前曾凭借创新的产品理念迅速打开个人消费市场,但很快也从快速增长状态逐渐趋于平缓。
IDC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环尚占据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半市场份额,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环的品类已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了。IDC甚至给出了预测称,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市场中的份额将下降至28.5%。
那么,可穿戴设备还有前路可走吗?
痛点制约可穿戴设备市场爆发
可穿戴设备曾经一度被认为将代替智能手机,如今却遭遇寒冬,本质上是因为产品粘性不强。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不敢离手的终端设备,是因为其功能强大,从不同维度满足用户需求。相比之下,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较为单一。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对于用户来说,只停留在“可以穿戴”,而非“想要穿戴”,仍然存在一定的痛点:
首先,过于依赖智能手机,许多可穿戴设备不设有原生的网络连接功能,依赖于通过蓝牙等方式与智能手机连接,充当了智能手机配件的角色,无法单独生存,只是智能手机的补充和延伸。
其次,续航能力差,电池技术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制约比手机更为明显,可穿戴设备若想实现真正的飞跃,首先要保证数周的续航能力。
再次,普遍缺乏具有粘性的生态内容,应用场景较少等特点导致可穿戴设备步入寻求转型发展阶段。
最后,质量不过关,进入门槛较低导致的粗制滥造也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今年9月5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公布2017年广东省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本次抽查了广东省内40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经检验,发现9家企业生产的9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22.5%。
十条可穿戴技术设计原则
面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低迷,许多相关企业进入发展困境,面临着:“亟需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径”,“精准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精确预测未来市场容量”,“准确预判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能头盔SkullyHelmets的发明者MarcusWeller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总结出了以下10条让可穿戴设备或能走出困境的技术设计原则:
1、为大家解决一个日常问题。要想让人穿上,可穿戴设备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实质性的、经常发生的、且可以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
2、要从人开始,而不是机器。可穿戴技术设计应该从人类问题开始,然后评估若干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不应该从寻找位置的特定技术解决方案开始。
3、请求而不是要求。你去哪里可穿戴设备都跟着你,所以它应该尊重当前时刻,不至于让你分心,在需要的时候关注到可穿戴设备提供的信息。
4、增强人类能力,但不是取代人类。它应该让穿戴者更好地消费和体验,但不要代替或干扰穿戴者的体验。
5、减少问题而非增加麻烦。可穿戴解决方案为人们的生活解决的问题应该要比它带来的问题要多。
6、促进连接性的深度和广度。可穿戴技术应该促进广泛的平台网络,相互间可以通讯,在更广泛的系统和平台实现相互对接。
7、为软件服务。如果可穿戴技术同时支持软硬件的话,伸缩性和灵活性更容易实现。随着穿戴着的需求调整或环境改变,硬件可保持不变而软件平台却可以快速演进。
8、少而广。可穿戴硬件应该努力减少足迹,而可穿戴软件平台要不断扩张,通过广阔的应用世界来实现可穿戴技术的影响和功用的最大化。
9、利用现有行为。可穿戴技术应该让人对设备产生一种自然延伸的感觉,不应需要人去适应或强迫进行新的行为。
10、丰富好的体验。它应该增强消费者喜爱的体验,让那些体验更加丰富难忘,同时利用自动化创造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行业步入转型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发展迟缓,但中国市场仍在逐步推进中,并深入不同的细分市场之中,其中老人和儿童市场均将是未来可穿戴设备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
有数据显示,未来15年内,全球将约有20亿孩童步入入学年龄,而全球老年人人口比率也将从2015年的12%,上升到2030年的16%,可穿戴设备面向儿童及老人等细分市场存在很大的机会。
除此之外,运动健身市场仍然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艾瑞调研数据显示,预计未来10年中国健身人群增长率达39%,到2025年中国健身人群将超过5亿,健身产业规模将增长3倍达3万亿,这也为可穿戴设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可穿戴设备想要破除当前的窘境,寻找新路,必须要拥有对行业未来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利用当下最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勇气和决断。市场节奏的放缓并不意味着可穿戴设备已经不具备价值,其生命力取决于产品形态本身的调整和对细分市场潜在需求的激发。
责任编辑:王佳明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