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到时候了,应该捅破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到时候了,应该捅破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2018-10-26 17:30 来源:涂子沛频道 股 /互联网 /公司
原标题:到时候了,应该捅破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文 | 涂子沛
旅游圈迎来了一个“多事之秋”。估值175亿的独角兽马蜂窝被指点评数据造假,“有1800万条是从竞争对手那抄来的”,这个数量惊人,马蜂窝一下子坐到了油锅上。
马蜂窝随后作出辟谣声明、道歉、表态要远离造假,成为公开呼吁告别数据造假的第一家企业,但讨论还在继续。我认为,马蜂窝既不是孤例,也不是个案,既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一段时间才有的,而是长期以来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在在线旅游市场(OTA)的一个延续。
点评数据为什么是灰色中的灰色?
互联网的各种社区是基于大众参与、自由表达的生态空间。旅游网站上的个人点评和游记的出现,是一种离散型的信息发布形式,用户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断积累点评、撰写游记,我们称之为用户原创内容(UGC),这成为了一种利他行为,丰富了网站的内容,随着时间的积累,一代代游客可能把“离散型”的信息创造成为“连续型”的内容表达,人类一切关于旅游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参照和答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种个人点赞和点评代替了专家的“权威发声”,成为了日常真实生活中大众消费和决策的主要指引。
这些点评当然就是一个公司的财富,明目张胆对这些点评进行“搬”和“抄”,照理说维权应该很容易。但且慢,大家想看好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说到能给马蜂窝治个什么罪,却也不容易。
这涉及了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数据产权。
数据产权一直是一个灰色的领域,整个互联网上的数据权属并不清晰。
UGC平台上的数据究竟是属于平台还是发布的用户?点评内容构不构成产权,又应该属于谁?
我们不妨先看看马蜂窝自己的态度。根据马蜂窝平台游记协议中的权利说明条例:
1、用户在马蜂窝发布的原创游记作品的著作权(版权)归用户所有。
2、马蜂窝是旅行分享平台,为促进信息分享,用户将游记除署名权之外的所有著作权利统一非排他的授予马蜂窝公司,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可由著作权人转让的其他权益,该等授权覆盖马蜂窝公司现已提供的服务以及未来任何时候提供的服务。非排他的授权意味着用户仍可将上述权利授权给其他第三方或由用户自己使用。
也就是说,马蜂窝承认UGC内容的生产者拥有内容(即数据)这项无形标的的“所有权”,其公司平台拥有数据的“非排他经济权利”。虽然马蜂窝白纸黑字说明游记拥有“权”的属性,但在绝大部分从业者的观念判断中,在一篇文章之后的点评却向来都不具备“权”的属性。这是因为,点评表示的是阅读者的一个观点,它可以短到一个字,也可能是一篇长篇大论,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以一种细枝末节的“小数据”形式出现,而且相似性极高,甚至还有模板,如果这种观点被认同,直接复制就是再次表达的最简洁方式。大部分人都知道,未经授权抄袭了UGC内容,肯定是要被追究责任的;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我复制了你的点评就侵了你的权。
这就是说,如果其他平台的商家通过抄袭、洗稿,将马蜂窝的游记转变为自己的宣传文案,这种“拿来主义”就很容易构成对原作者和马蜂窝的侵权,但是要说马蜂窝或者马蜂窝的机器人“抄袭”点评,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互联网“惯例”之下,界定这种侵权行为的成本很高,而且大众的对点评这种小数据的观念也需要矫正。
东窗事发后,虽然媒体对抄袭对象的曝光已经到了指名道姓的地步,但目前还没有被抄袭者站出来发声维权,被抄的公司集体沉默,一个原因可能是不愿意成为别人的炒作对象,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点评数据的权属争起来,要大费周章却难有胜算,可能是一个“亏本买卖”,斟酌之下,觉得这个“马蜂窝”还是不捅为好。
所以说,点评这种“小数据”是灰色中的灰色。这种现况,在客观上助长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对点评数据的互相搬运、抄袭。
哪种点评造假对消费者危害最大?
说起来,马蜂窝并非点评造假最早、最大的受益者。
马蜂窝有多个业务版块,其中包括景点、社区、当地玩乐、购物、酒店和餐饮,其目前的核心板块是景点、社区和游记分享,这些业务版块的点评对消费者的影响有多大?
我觉得很小。
消费者做出旅游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自身时间、金钱和作为参考的游记内容,而不是点评,旅游点评在马蜂窝这种平台上对用户的影响实在有限,因为旅游景点是公共资源,评判一个景点好不好,辅助工具有很多。我想去黄山,网上资料一抓一大把,用不着非得去马蜂窝找,这些资料仅仅是我的参考,既不付费也不用完全顺从它的指引。
相比之下,对餐饮或者酒店的点评则完全不是一回事。游记是告诉你可以怎么玩,你可以选择听或不听,听多少,全凭自己意愿,他人的评价你也很难全信。而餐厅和酒店却是在实实在在地出售商品或服务。一条图文并茂的美食点评可能会马上挑动你的味蕾,勾起你的食欲,点评在后者中对潜在消费者的决策影响显然要更大。
所以很明显,点评在餐厅和酒店平台上对消费者的牵引和左右力会更大,它们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判断,甚至在潜意识中左右消费者的行为。
马蜂窝这次被曝光的造假点评数据不是它的景点和社区游记,而是餐厅和酒店。这恰恰说明了问题,但两大领域都还不是马蜂窝的主营业务,那主营餐厅和酒店的那些平台上点评数据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结果并不意外。我在百度上做了几个最简单的搜索,例如美团、携程、飞猪,就发现了不少问题,可以说,消费者对这些平台上的数据造假积怨已久。
马蜂窝在互联网行业里,无论资历还是体量,还只算是小字辈,它的影响力是欠缺的,破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马蜂窝身上时,真正的大老虎可能会笑出声来。
说到底,点评造假这种事,恐怕谁的屁股都不干净,大家都有难言之隐,说多了难免引火烧身,不夹着尾巴又能怎么样呢?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