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百度大脑的前世今生
百度大脑的前世今生
2018-10-26 21:00 来源:数字观察 开发 /百度 /大脑
原标题:百度大脑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概
6288
字
11
分钟
数字观察导读
到了2016年,百度开始把人工智能作为百度“核心中的核心”,人工智能对于百度来说意味着什么?李彦宏用了4个字来简单描述:百度大脑。
文 | 沐木
2011年3月,百度各项业绩创下新高,市值近五年内首次超过腾讯,位居BAT之首。
同时,伴随着国内互联网业态的欣欣向荣,百度内部从李彦宏到一众VP们都认为,去科技胜地硅谷“秀肌肉”的时候到了。
不过,当时百度的VP们可能不知道,从北京再次回到硅谷,是“技术男+理想主义者”李彦宏在早期做搜索引擎时就有的梦想。
- 1 -
起 步
就这样,百度的“硅谷店”很快就在2011年开张了。
根据第一位员工——百度美国资深架构师James Peng的回忆,当时在硅谷库比蒂诺,百度只是租了一间车库大小的办公室,很不起眼。
不过搬进去之后James发现,原来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在搬出车库后,租用的第一个办公室就在他们的隔壁。所以当时那个地方也算是“风水宝地”。
后来这个小分队逐渐壮大。到了2013年底,百度美国就搬到了谷歌的“后花园”——硅谷中心桑尼韦尔。
之所以深入硅谷科技圈的腹地,除了李彦宏的硅谷梦之外,更能激励百度前行的,莫过于谷歌这家公司了。
百度研究院在硅谷桑尼韦尔的办公大楼
位于该大楼的2层(2015年图)
时间回到2012年,谷歌神秘的X实验室,用1.6万台计算机搭建了拥有10亿神经连接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具备识别物体这一感官能力。
比如它能在2万个物体的照片中,以高准确率识别出包含“猫”的图片。
次年,深度学习技术就被《MIT技术评论》评为“年度十大技术突破”之首。
尽管当时这项技术,现在看起来还只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的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容小觑,很多IT公司开始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大范围创新:微软此前借同类技术将语音识别的错误率降低了30%;苹果在Siri中运用了深度学习技术;谷歌在翻译、语音识别系统也利用了该技术。
百度也看到了深度学习的潜力。至少在当时看来,它可以帮助优化搜索的核心体验。
2013年1月,李彦宏推动成立专注深度学习的研究院,并命名为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简称IDL)。李彦宏亲自坐镇院长,余凯任常务副院长。
2013年4月,百度将他们在硅谷的小分队正式命名为“深度学习研究中心” 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打造最具创新的环境,二是吸引最优秀人才,三是做有挑战的项目。
从库比蒂诺到桑尼韦尔,地点上的变迁,让百度向邻居们“挖墙脚”也方便了一些。因为从地图上看,他们左邻摩托罗拉,右邻亚马逊,上有谷歌,下有微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就这样,百度开始与国外IT巨头们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很快,百度硅谷实验室就先后吸引了像Fackbook前资深科学家徐伟、AMD异构系统前首席软件架构师吴韧、Twitter和Facebook数据中心建设的负责人Ali Heydari、曾训练世界级最大人工神经网络的Adam Coates等顶尖人才的加入。
为了进一步夯实人才实力,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2014年1月,IDL启动“少帅计划”。该计划首批设有9个名额,入选人员可直接拿到百度T9至T10的职级,年薪百万人民币起步,上不封顶。
此外,“少帅”们如果通过3年考核,即有机会获得“百度天使投资”,并全权带领20~30人团队,独立领导创新项目。
为了帮助“少帅计划”入选者顺利成长,百度还配备了团队阵容豪华的导师,包括李彦宏、余凯、张潼、徐伟、吴韧等在内的世界级科学家。
有了人才的底气,2014年初,李彦宏就对外表示,百度要做自己的“百度大脑”,用技术模拟人脑思维,初步达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百度大脑首次被公众所知。
后来在2014年5月,百度给硅谷的研发中心带来了两件惊喜:一是3亿美元的研发基金,另一个就是挖来了吴恩达博士。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
“谷歌大脑”和“百度大脑”的重要参与者
当时,美国IT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吴恩达。他不仅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也是“谷歌大脑”主要创建者之一,创办的在线公开课Courera更为他带来如潮好评。
有钱又有科技界大牛作“金字招牌”,李彦宏在年初宣布的“百度大脑”计划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与此同时,百度在国内的研发团队也没闲着,在北京也设立了另外两大实验室:北京深度学习实验室(原深度学习研究院)和北京大数据实验室。
后来百度“少帅计划”代表人物顾嘉唯加入百度IDL实验室,担任主任研发构架师,负责人机交互;
2015年6月,NEC美国智能图像研究院负责人林元庆加入百度,出任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
黄畅(原IDL主任架构师)、倪凯(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前负责人)、师从机器学习专家Alex Smola的李沐也先后加入百度。
尽管后续这些参与百度大脑构建的元老们如今几乎都已离开,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彼时的百度,绝对算的上是国内较早一批人工智能的布道者、技术领域的黄埔军校。
- 2 -
试 水
2014年可以说是百度“将相齐全,大胆试水”的一年。
从技术研发上看,百度需要挑战的是三级火箭:
在这之上是大数据平台:包括新一代数据库管理和查询技术、大数据挖掘机;
最上层则是“百度大脑”:包括深度学习、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
这些基础主要塑造的是“百度大脑”在智能语音、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运动捕捉等基础技术。
而当时其他的商业版语音识别API,包括Bing、Google以及Wit.AI等的最高识别率仅有65%。
“当红炸子鸡”特斯拉很快和百度一拍即合。从2014年11月19日开始,特斯拉的中国车主们可以使用语音控制导航、车载娱乐系统以及通过蓝牙打电话发短信等。
在各种AI技能之上,百度还推出了消费级的产品,包括BaiduEye、百度魔镜、百度无人车驾驶汽车、百度识图、百度机器人、DuBike、百度筷搜等。
另外在生态层面,百度也先后开放了语音、图像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吸引第三方软件的接入,打造生态链。
但好景不长。
到了2015年,百度的人工智能开始饱受诟病。
毕竟如果说百度的搜索业务已经是成熟的现金牛,那么当时百度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培育期,更多在感知和认知层面。
而且承载各项智能技术的硬件产品,也都只能算是“功能机”的水平,离“智能机”还有相当的差距。
同时,百度也意识到在2014年中推出的消费级智能产品,其实在市场上并不成功。除了无人汽车和小度机器人至今还有新的进展和动向之外,其他产品线如今基本上都收缩了。
另外当时百度在AI方面其实也有些“三心二意”,因为在2014年,百度投入了诸多资源在O2O业务上。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