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放心去追逐梦想吧 别忘了,背后有我们呢

2018-12-09 22:21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张元英 冬月枫 爱爱爱 黄光亮 坏坏二人的天罚 悲伤逆流成河结局 黄漫 宁缺

到欢乐谷游玩,在大多数成都孩子看来,不过是一个周末的事情,但对孤儿张袋群来说,这是她从未到过的大城市,是考上大学后一个“小小的心愿”;一台笔记本电脑,对于普通的大学生家庭而言,是一份能够给予孩子的“奖品”,但于张靖而言,这是奢侈品……

9月,又有一批大一新生将走进高校大门,开始新的人生旅途。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张袋群、张靖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孩子,此时更应得到关注。因为他们是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子;因为对生活的无法选择,没有改变他们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开学在即,离别来临。此刻,他们有未了的心愿,我们能否帮他们实现?他们面临生活的困难,我们可否伸出援手?

从今天起,本报将发起《圆梦大学—家乡人送一程》爱心活动,推出系列报道,走近我们身边的优秀贫困学子,倾听他们在逆境中奋勇向前的励志故事,聚焦他们因为生活的重担而过早成熟的面孔,并伸出我们的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的小小愿望能够实现,带着家乡亲人的浓浓关爱,走进新生活。

励志榜

他的世界静谧无声

人物:杜科

梦想:“自己挣钱”,是杜科和记者在文字交流中,“说”的最多的话。他说,要努力读书,以后找份好点的工作,能挣钱养活自己。他说,学校放假了,自己还是要去打零工,能挣一点是一点。他说,为了赶上火车,27日凌晨5点就要出门,虽然辛苦,但想到能读大学,心里非常高兴。

杜科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果树茂盛,繁茂的枝丫伸展,将整个院子覆盖,清凉、安静。犹如杜科的世界,静谧无声。

他是先天性耳聋者。务农的父母知识不多,在他快两岁的时候才发现“不太对”,经医生确诊后,家庭经济困难也没钱给他手术。幸运的是,在残联的帮助下,7岁,杜科进入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读书,一个新的世界向他敞开大门。

“我要上大学,以后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为了自立,小小的杜科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读初、高中,今年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本科)录取,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要完成学业,杜科还有至少4年的路要走。看到了家里的窘况,暑假,他求着叔叔、伯伯们介绍工作,好“打工挣学费”,可没有单位肯用一个打零工的残疾人。好不容易,家里给凑齐了学费和前两月的生活费,27日清晨7点,他就将坐火车前往长春,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46个小时的车程,杜科和父亲将在硬座上度过—为了省钱,他们没有买卧铺票。

他家客厅全是奖状

人物:张靖

梦想:一台笔记本电脑,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是能够满足的愿望,但对于张靖,这是奢侈品。首学年1万多的学杂费,是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好不容易攒下来的,眼看年过六旬的老人省吃俭用,18岁的张靖心里难受。他说,进大学后有机会,就去勤工俭学。

张靖家的客厅,一堵墙贴的全是奖状,从2005年到2014年、颜色从旧到新,无声地讲述着一位“学霸”的成长史。奖状,是这个家最新的“装饰品”,旧尼龙布做的窗帘、20年前的电视柜,显示着家庭的贫困。

3年前的夏天,张靖刚刚中考完,缠绵病榻一年的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学历不高,只有靠打零工维生,月收入1000多元,为了供孩子读书,她停止了缴纳每年数千元的社保。

幸运的是,张靖成绩好,考进了新津中学的宏志班,学杂费全部减免;高三的时候,成绩优异的他被挑进实验班,今年高考夺得全县第6名,以635分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这个专业,在全国首屈一指。

选择这个专业,是张靖自己的主意。“实用性强。”他说。他甚至放弃了报考本硕连读,而仅仅选择了本科,“以后有条件,再考虑读研的事。”母亲偷偷拭泪:孩子懂事啊,想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她的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

人物:杨颖

梦想:当问及杨颖还缺什么、钱够不够用时,她总说“差不多”,意思是没有特别需要的。但从她的打算来看,她很希望有一份兼职,比如周末发发传单、打打零工,以此补贴家用。听说学校里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她表示一到学校就去“那”报到。

杨颖的家在崇州元通镇聚源村17组,这是村里最远的地方,几经辗转反复,我们才在经历了泥坑的颠簸后看到了杨颖的家。

家就在路边上。一栋一层楼的房子,白灰墙青瓦顶,与旁边邻居两层楼的小洋房相比,她的家寒酸了不少。走进家里,更是没有像样的家具,几把竹椅和一张木桌就是客厅的所有摆设。

父亲在2岁时由于疾病导致右腿残疾,整个右边身体不灵活,不能从事重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丧失了劳动力,每月还要买200元的药。母亲一人靠着打临工供她和姐姐上学,以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现在,姐姐开始毕业实习,每月1000余元的收入为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全家的经济来源每月也仅有2000多元。

今年,杨颖以520分被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录取,学习的是护理专业。一来可以为爸爸按摩;二来工作稳定工资较高,能够为家庭减轻负担。

她从来没有坐过火车

人物:张袋群

梦想:尽管住在郫县,张袋群却从来没有来过成都。

19岁的她和其他青春年少的姑娘一样,想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开开眼界,想带着侄儿到她听说的国色天乡、欢乐谷玩耍一天。她说,等毕业挣到钱后,这些愿望她再慢慢实现。

她是个孤儿。不到3岁,母亲因病去世;上初中时,一直半瘫痪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离开了她。

初三时,民政局将她送到了福利院。而8月初,已经成人的她刚刚与福利院解除了抚养关系。

张袋群考的是西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首期学费需要5000多元。为了筹集到这笔资金,她最为关注的就是政府的帮扶政策。国家助学金、“阳光圆梦”帮扶资金、助学贷款……凡是她知道的,她都去申请了。

9月4日是学校报名的第一天,张袋群准备这天去西昌。可是从没坐过火车的她,既不知道到西昌的火车票不好买,也不知道火车还有卧铺与硬座的区别。

他的坚强让人感慨

人物:廖国涛

梦想:廖国涛的梦想很简单—希望能给他提供自我锻炼的平台。他说,只要生活费、学费能够解决,他不想伸手向别人要钱。如果有企业愿意在寒暑假为他提供机会,勤工俭学、培训等,他会非常感激。

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也许廖国涛的家庭没有他们那么贫困,但是他的坚强却让人感慨。

廖国涛的父母是果农,家里种植的葡萄是全家的经济来源,尽管父母很辛苦,但每月的收入也只有一两千元,人均五六百元的可花销水平仅仅属于低保边缘家庭,生活艰难前行。

不论是读初中还是高中,廖国涛都是班上成绩好的。今年他考上了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当问及需要什么帮助时,廖国涛直言,不需要钱物上的帮助,有的只关于自身。他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力得到提升。

圆梦大学·回访

那些花儿如今怎样?

明天起,走进“阳光圆梦工程”受助学生的现在

本报讯

(记者 华露艳) 为确保我市考上大学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自2001年起,我市持续开展以“帮寒门学子入学,助贫困家庭脱贫”为主题的“阳光圆梦工程”。今年,是这项工程实施的第14年。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该项工程帮助了近1.7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发放助学金7432.541万元,确保了我市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子“一个不少”地按期入学。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