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媒体融合,激活人的因素(聚焦媒体融合发展(5))(图)
漫画:李瑞宁
网络新媒体的洪流带来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的流程再造与转型升级。这是一场存量改革,是一系列涉及体制机制、利益调整等深层次问题的深刻变革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引人、用人、留人
本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出世满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迎来两周岁。刚满月,客户端用户数即突破410万;仅两年,法人微博粉丝数超4600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何为重中之重?
“媒体的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服务,人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理应跟到哪里。”7月22日,新媒体论坛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创办两周年研讨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指出,“互联网强调‘用户中心’,传播的基础就是用户。媒体的发展要赢得未来,必须强化用户意识,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媒体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
7月的日喀则吉隆县吉隆沟,比以往热闹了一些。这里曾是西藏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有“西藏最后的秘境”之誉。吉隆口岸再次正式通关,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韩俊杰从拉萨驱车700公里前去采访。
“几年前刚来西藏,出门采访带上相机、纸和笔就够了。现在可不行了,背包里全副武装时刻准备着。”拉开韩俊杰的双肩包,只见笔记本电脑、无线网卡、相机、录像机、录音笔、智能手机、充电宝及便携三脚架,一整套全媒体记者的装备。
在网络新媒体的洪流中,“韩俊杰们”已适应从单纯为报纸供稿到向网站、微博、客户端、二维码等多平台提供内容的转变。“以往稿件见报是终点,现在稿件完成只是起点”,韩俊杰说。
一线记者采访包里的变化,反映着背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的流程再造与转型升级。
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上的努力,副总编辑马利概括为三大融合:以建设报社“全媒体新闻大厅”为核心,优化重构采编流程,在打通全报社采编力量、报道资源上实现融合;以巩固壮大法人微博和规范发展客户端为核心,在传播渠道上实现融合;以发挥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和理论、评论等优势为核心,在加强话语体系和内容建设上实现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引人、用人、留人。”马利在对国内外媒体发展新媒体的长期调研观察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
刚刚经历组织机构调整重塑的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马笑虹,对此有着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媒体融合发展,对主流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1月1日,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新媒体项目,由解放日报社出品、只在互联网上发行的收费资讯类产品“上海观察”正式上线。在当前环境下,预付费阅读定价每月10元的“上海观察”,已收获了16万付费用户,客户端下载量达25.3万,在同类收费产品发行中实属不易。
马笑虹表示,“上海观察”运营半年的良好成绩,不仅初步培养锻炼了一支新媒体运作队伍,也证明人才融合对党报采编团队内容生产观念和方式的转型功不可没。
据介绍,目前“上海观察”团队只有15人,除了管理层和技术团队5人,内容团队中有4人来自《解放日报》,2人来自《新闻晨报》,1人来自《新闻晚报》,运营团队中2人来自《解放日报》,1人来自《新闻晚报》。
但优质内容的生产传播者却远超这“七八条枪”。原来,《解放日报》的所有编辑、记者都为“上海观察”供稿,还有许多来自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媒体、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外援”作者,再加上10余名海外特约作者,“上海观察”的作者智库队伍达100多人,并且仍在不断扩展。
“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培养一批统筹大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又掌握新媒体、熟悉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积累可复制的融合经验。”马笑虹说。
人在哪里,服务就覆盖到哪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全新关系,二者正在融合为一体。“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覆盖到哪里”的融合理念已深入人心。
截至6月底,中国移动4G用户突破1000万人,4G终端出货量超过1890万台,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可以享受到4G网络服务。全国4G基站约40万个,相当于美国三大运营商基站数量的加总。这也为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应对移动化浪潮,一支4G手机电视平台“国家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央视、中国移动、上海浦东新区三方战略合作,积极推进4G移动终端内容聚合及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中国移动4G手机电视平台的搭建,将使央视媒体融合直接跨入4G新媒体核心领域,这个中国最大的手机电视平台,将为用户带来新的融合体验。
为抢占4G时代媒体融合制高点,新华社日前推出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新华社发布”可支持用户智能定位,实现新闻智能推荐,方便自主订阅分享。
号称4G元年的2014年夏天,一款还在测试阶段的新媒体产品因为带给读者罕见的互动体验,悄悄火了起来。近期一些热点事件的新闻来源和独家深度解读都指向了一个名字:“澎湃新闻”。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上海报业集团社长裘新的期待是,“澎湃”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它通过与读者互动,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优质评论和互动会转化为内容在首页呈现,增强社交属性和黏性。
点开“澎湃”客户端,可以看到“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前者帮助读者发问,后者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
作者:冀 业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