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赫冀成:CERNET要做互联网永远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2019-12-10 11:42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bbi 恶魔高校第四季 何超琼 俞铮 上证综合指数000001 青岛滨海学院正方教务 bull shit someone like you 歌词 刘长泽 提拉米苏蛋糕

  第三,管理和建设团队优秀。CERNET建设之初确立了CERNET管理委员会和CERNET专家委员会的管理机制。CERNET立足高校,能够凝聚中国网络科学技术最顶尖的人才和队伍,百所高校戮力同心,和衷共济,为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CERNET第一届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梁猷能曾经谈到,“当初有人说CERNET是把十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相互咬,不出两年,一定要咬死的。但现在我们不仅没有死,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对CERNET所形成的联合科研,协作发展的成功体制最好的概括。

  CERNET建设2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人物访谈,重温这项伟大国家工程的建设历程,期盼CERNET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中国首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历经25年建设,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CERNET致力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寄托了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网络强国的期待。

  赫冀成教授是我国“冶金反应工程”领域的第一位博士,长期从事“冶金反应工程”及“材料电磁过程(EPM)”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863等三十几项课题。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40多篇论文分别被SCI和EI收录,出版了《冶金过程数学模型概论》等专著五部。其科研成果曾获得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和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1986年我毕业前夕,个人电脑刚刚问世,那时候我们的毕业论文都是手写复印的,可是日本导师却突然要求我用个人电脑撰写博士论文。当我现学现卖把论文交到导师手上时,他表扬我道:你是第一个用电脑写博士论文的人。十多天夜以继日虽然辛苦,但个人电脑的神奇使我兴奋不已。

  25年来,东北大学始终高度重视CERNET建设,积极参与。2003年我本人不再担任CERNET管委会成员,我对接替我的同志说,对于东北大学,CERNET是一个“永远开绿灯”的项目。

  第三,推动大学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担任东北大学校长16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之交,一直在校长的岗位上,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着管理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CERNET节点单位,我们第一时间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如今,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方方面面都建立在校园网之上,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此外,东大通过网络扩大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扩大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

  赫冀成:启动CERNET,是我国建设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更宏大的背景看,不是偶然的。

  首先,加速了东北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如果东大没有第一批加入CERNET建设,我们的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进程还要推迟很多年。

  CERNET无论是之于东大还是我个人,是“偶然”,也是一段不解之缘。

  其次,对东北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对研究型大学来说,与国内外的科研信息交流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便捷通畅的网络设施,信息的对外交流和获取都会受到限制。CERNET为东北大学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方位推动了东大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得益于最早参与CERNET建设,我们开拓了视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大成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尽管网络教育永远代替不了承载着文化、蕴含着教师风采及科学态度的校园教育,但网络教育的便捷性、开放性却是对校园教育最好的补充。此外,依托东大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先导者。

  《中国教育网络》:作为CERNET的老领导,您对未来CERNET的发展有哪些建议或期望?

  赫冀成:1980年我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听说过的大型计算机在日本的科学研究中已普遍应用。我所从事的“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就是基于冶金过程的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解析复杂的冶金过程,探讨过程的优化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这样复杂的计算,当时只有在大型或超大型计算机上才能实现,所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名古屋大学的计算中心度过的,使我较早并且更多地接触到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之所以说进入CERNET管委会是一个“偶然”,首先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我学习的是冶金专业,是信息技术的门外汉;第二是职责“不对口”,1994年我担任的是主管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而CERNET工作应该归口分管科研的副校长。

  初期在CERNET管委会的工作很大程度是凭感觉,直觉告诉我,互联网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工具。CERNET启动后,很快验证了这种直觉的正确。1995年,我以东北大学校长的身份受美国政府部门的邀请到美国多地访问,所到之地常有校友特地赶来与我会面,而事先并没有联系,使我很吃惊。他们告诉我,是从互联网上查询到了我的行程,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网络的神奇和便利,也因此更加重视互联网建设的工作。

一流网络是一流大学的保障

  《中国教育网络》:CERNET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第一,高层领导的远见。在1994年,能够果断决定启动互联网建设,绝对是非常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如果当时CERNET项目没有启动或者再推迟数年,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不可想象。

  前言

  那是从一个小插曲开始的。1994年,时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左铁镛院士到东北大学考察,在和学校领导的座谈中提到了互联网,谈到了国家考虑建设CERNET示范工程。当时人们对互联网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然而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1993年,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也称“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虽然当时中国很少有人接触过互联网,但是国家已经在考虑建设互联网。现在看来,左司长那次看似“偶然”的到访,很可能就是在考察哪所高校适合作为CERNET东北地区的节点单位。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