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沈富可:从疫情防控反观高校IT的未来
沈富可: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兼信息化治理办公室主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挂职两年)
近几年,经过相关方面的努力,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这次大范围的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看到,高校信息化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次疫情防控对高校信息化的各种平台、系统及工具,尤其是信息化队伍的支撑反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因此,有必要就疫情防控下高校信息化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应对这些挑战的措施,真正使信息化能做到与学校各种业务常态化的“深度融合”。
疫情防控下,高校信息化的挑战
疫情防控期间,总体来看,高校的IT挑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线教学平台和系统的不稳定。疫情前,琳琅满目的各式教学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目不暇接,很难选择,其中有的是基于公有云而建,有的是学校自己搭建的,声称的效果都不错,很多学校也有各种经验分享。然而在“停课不停学”相关行动下,却屡屡发生“某某平台崩了”事件,这些“崩了”的平台和系统一部分是学校自己建设和维护的,另一部分是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在此背景下,师生、家长以及媒体发出了“开学上课第一天,你准备好了吗?”的齐声质疑。由此可见,这些平台或系统在应用的流畅度、易用性和参与用户的人数上限等方面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演练与考验。
第二,OA系统功能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远程办公需求。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疫情防控期间,员工在家办公期间,发现学校原来的OA系统不足以有效满足人们远程办公的实际需求,如缺乏“文档共享”、“协作编辑”等。此外,在疫情之前的平常使用中,也有学校为了保证安全,将学校OA限制在校内网络使用,使得远程办公效果不理想。
第三,移动客户端功能过于复杂,不够简洁。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一站式”服务、移动客户端在此期间,被师生用户纷纷呼吁“回归简洁”。因为“满屏都是服务应用,自己想用的功能却找不到”,那些平常很少使用、疫情期间不得不用“一站式”系统的用户则抱怨系统“功能太多”。
第四,信息整合难。校园管控所亟需的“人员定位”、“信息采集”、“健康上报”、“动态监测”等功能难以为学校提供及时的定制,只能使用不同的问卷、文档共享等工具临时、零散满足个别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疫情防控下的突发需求对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提出了各种挑战,如面对“明天需要一个疫情捐款功能”、“需要下周开始收集学生的健康信息”、“需要立即启动校门管控”等需求,信息化部门很难满足职能部门需求,已有的系统不能满足这些场景,自主开发能力又不足,平时合作伙伴提供的系统又难以完全套用。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及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团队的质疑就不足为奇了。
挑战背后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并非个案。可以说这些状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各种系统、平台平常期间的压力测试不够。疫情期间使用的很多系统、平台在平常很可能没大范围使用过。没有经过足够的考验和演练,真正上战场的时候往往容易掉链子。
例如,针对业务系统的10个人的压力测试很常见,100人的压力测试也是可能的,但要协调1000人的真实环境压力测试就比较困难了。更何况,平常如果发动大规模测试,很难找到足够多测试的用户,造成的结果就是,系统的性能指标到底是多少,最大的处理能力是多少,系统的瓶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答案只能是“理论值是多少”。
而信息化系统性能问题的尴尬之处在于,系统的上限如果是500,当面临1000用户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第501~1000人,而是所有1000人都受影响,也就是说,系统崩溃后对用户的服务数是零,而不是500,这就造成了所有用户的抱怨。
其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设计不足。教学业务设计、管理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于其他职能部门及院系,信息化部门往往被定位成“技术支撑部门”,也就是“业务不需要信息化部门关心,流程定了信息化部门来实现就行”,信息化部门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最后的结果是信息化需求方给出的需求往往是“零散的”、“基于管理岗位要求的”、甚至“不同岗位之间的需求是相互抵触的”,可想而知,基于这种需求建设的系统很难满足“以用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可以深度分析“高校大数据平台”、“一站式服务”、“AI平台”、“校园智能管理”等等,其中也有类似现象。
可见,信息化系统常态化应用需要演练,更需要不断修改优化、快速响应,这就是信息化部门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二次开发人员的原因。系统的容量要经得起考验,系统功能的优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等,都需要在常态化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技术实时、及时地为业务服务,而不是业务“将就”技术,因此二次开发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只有不断“融合”、“改善”,才能磨练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平台与系统。
因此,高校信息化要做到持续可用,实现信息化长期目标,需要关注信息化需求确定者的信息化素养问题,需要重视设计与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架构,也需要承认一点--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常态化、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性问题,信息化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面对挑战,逐步走向信息化治理
如何在后续的信息化规划及建设中规避上述“尴尬”和“问题”,将学校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从而使信息化真正在高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革命性影响”的作用?
这就需要信息化部门与学校的各级决策者一起探索与实践信息化的多主体参与机制,构建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校园”,明确信息化部门、职能部门及院系的作用,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信息化融合模式,共同推进学校由信息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治理。
首先,信息化部门要与学校各级决策者们一起讨论、明确需求,共同提高信息化领导力。大数据时代要了解“数据”,注重增强在决策时“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学校的主要决策部门在决策过程中也应倾听信息化专业人员对业务流程的意见和建议;各级管理人员积极亲自使用信息化的工具或手段,在使用和体验中形成信息化思维。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