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银行存管真的完美吗 业内人士:只是心理安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金融电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监管要求、客户看重的银行存管,在从业者的眼中,更多的是让人心理感觉安全而已。
8月11日,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对金小鲸(id:lanjinghj)表示,银行的托管并不解决平台运营风险问题。实际上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是持牌机构,它对于资金管控不亚于银行,只是大家普遍心理上感觉银行更安全。 银行与P2P相互博弈 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整治高压下,银行出于自身考虑与网贷平台的存管合作几乎停滞。有部分银行还降低针对网贷平台的充值额度甚至关闭网贷平台的充值接口。 郭宇航称,这种趋势受到监管态度不确定的影响。“银行接入P2P的诉求很简单,这是新兴行业,未来会给银行带来存款沉淀。但是当监管风险大于获得新增存款利益的时候,银行就比较犹豫去推这方面的业务,持观望态度。” 最早接触P2P平台银行存管的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接收新的P2P平台洽谈资金存管业务,已经签署协议但没有上线系统的项目也被搁置。有业内人士称告诉金小鲸,民生银行暂停对接新P2P存管业务主要是有新任领导担心在监管没有明确前P2P平台业务风险较大,有个别平台拿民生银行存管做宣传背书。 郭宇航认为,银行的态度在监管细则落地后或许会有所缓和。 另一方面,银行存管大大影响了P2P平台的用户体验感,P2P平台也在犹豫。 “很多平台私底下跟我们交流说银行存管充值体验太差了,充值的成功率可能只有一半不到,比第三方体验要差很多。”郭宇航进一步解释到,银行从基础设施、IT设施都不是为高频交易、小额交易设置的,它的交易是为了安全性、复杂性。对于小额、高频次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充值,银行的服务器设置,包括它在云端的迁移过程做得并不好。所以从客户体验来说,我们P2P平台也会比较犹豫。 存管只是心里安慰“其实投资者要明白一个道理,银行的托管并不解决平台运营风险问题。实际上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是持牌机构,它对于资金管控不亚于银行,只是大家普遍心理上感觉银行更安全,”郭宇航指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7月30日,一共197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银行签署了资金存管协议。其中77家已经上线了银行存管系统,占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比例为2.8%。 有P2P平台负责人向金小鲸(id:lanjinghj)表示,如果不能保证平台标的的真假,那银行存管只是一个安全“幻影”。银行无法识别平台标的属性,平台照样可以通过假标来自融和非法集资,平台的逾期率也不会因为银行存管而降低。因此银行存管的意义更多是为平台做信任背书。 也有P2P平台宣传自己实现了银行托管,而事实上银行托管没有实现。所谓的托管,像私募股权交易托管是真正的托管,每一笔划款,银行会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P2P的交易,银行根本审不过来,上万笔的交易,只能做一个存管,你的钱在银行里,对交易真实性它无法做到法律意义上的托管、审核,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银行管钱和第三方管钱在资金安全性差别不大。除非第三方怠于去监管,对资金划到私人账户不做任何防范,这是一个另外一个话题。但仅就存款本身,它也面临着双向选择的难题和客户体验问题有待解决。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金融电讯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看全文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银行存管真的完美吗 业内人士:只是心理安慰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