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中国制造再不用“飞翔模式” 就可能会消失

2016-09-26 11:50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美神极乐大作战之人形师 猛犸毁灭者卡奥 梦幻篮球之邪枫传说 梦幻知识老人 梦幻诛仙防沉迷 梦幻诛仙蛙腿点心 迷上you天经地义 米克高维尔

单纯的互联网模式很难走下去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互联网和制造业将会相互融合,不分彼此。单纯的互联网模式很难走下去。互联网+制造业,会成为企业的新亮点。

进化得慢,恰恰能有所作为。于是张炜从华为辞职,一头扎进了一个在他看来“智能化程度还很低的行业”。如今,他是东方国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从事的业务之一,就是帮助制造业客户做工业4.0的设计开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接近57000组,中国连续几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甚至预测,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涨,到2018年总数将会达到15万组左右。

苏勇(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我曾经定制过衣服,可以在袖口绣上我的签名,这算是个性化定制了吧?但是回到生产端,一切还是手工的,这家企业就不能算是智能制造。又比如说,你要改一张沙发,我让人手工改一下也行,但是你要改1000张沙发,手工成本就太高,想要有利润空间,企业就必须借助智能设备大规模生产。

21世纪初的头几年,他们遇到了瓶颈,一是盗版软件猖獗,二是许多设计想法,企业客户不愿意用,因为这种新型的设计功能背后,已经意味着新的生产系统,实施难度大,制造流程复杂,企业一旦安装,需要把生产线推倒重来。而当年,无数家具企业都活得好好的,每个人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少有转型的冲动,何必换血折腾生产线呢?

此后,杨志平的工厂开始互联网上的业务拓展。新问题接踵而至:网上订单来自五湖四海,甚至三四线城市和边远地区。原本主打北上广的杨志平,压根没有太多人手应付全国那么多地区的封窗业务。做还是不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让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尽管所有制造企业都认为,互联网只是翅膀,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服务和人才。然而互联网还是改变了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态。

走向智能制造水到渠成

尚品宅配的总经理齐向飞回忆,10多年前,他在上海带领团队,在红星美凯龙开出了第一家分店。然而当时的红星美凯龙几乎不知道怎么给他分类。市面上还很少有“全屋定制”概念,单独的橱柜区、衣柜区、成品家具区似乎都不合适。

杨志平的故事正好说明,传统企业为什么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步步往前走。

中国制造转型启思录的第二篇,我们把目光对准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制造业。

私人定制是天然的推动力

比如,尚品宅配在上海开了5家分店以后,发现坪效(每平方米面积的营业额)已经不高,于是又开发了线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其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文章,一天可以新产生3800个报名客户,他们当中有10%最后愿意预约线下量尺。而上海的线下设计师,从最初只有7个,到现在有180多个。

工业革新落后20年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要有一批实实在在的企业,总不能完全依托房地产金融。而我发现,未来单纯的互联网模式是不行的,向制造业整合会成为一种趋势。

手下年轻的团队建议说,现在网络渠道多,不如在网上试试看。摇头,是60后杨志平的第一反应,他觉得网络不靠谱,然而在紧迫的形势面前,还是决定一试。

解放周一:您认为私人定制的需求,真的能推动工业4.0转型升级吗?

专家访谈

杨志平说,中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智能模式,大多是像他们那样,自己一步步摸索、一步步修改。这个探索过程还很漫长。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装潢和家具企业从业者连电脑都不会用。他们每次还要兼职给客户培训,教大家如何使用电脑。逐渐,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比如家具设计,可以虚拟计算家具用料如何最节省,利益如何最大化,模型如何装配拆分最合理。设计深入到一定程度,已经涉及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

杨志平目前有一个设想,未来客户提供订单数据后,可以戴着VR眼镜(虚拟现实设备)直接看到真实效果,眼见为实。此外,现在测量依然要靠人上门,使用传统工具,比较麻烦,未来他们想开发一个智能工具包,比如客户直接利用自己的手机,就能提供最初的封窗数据。

结果,“双十一”期间,点击杨志平网店的人数每天超过1万人次,相比之下,实体店的人流量一个月都没有100人。

尽管我们对未来畅想无限,但工业4.0的革新实践难度很大,过程会比想象中更加漫长。

解放周一:现在一个明显趋势是,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似乎开始了相互渗透和影响?

杨志平和齐向飞的答案不约而同:目前,还取决于具体的行业领域。对于多品种、小批量,订单比较复杂的行业来说,走上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而一些大规模统一制造即可的行业,企业转型的动力并没有那么充分。

通过技术,工厂里生产100套不一样的柜子,成本和工序是一模一样的。100个不同形状的书柜,可以做到混排一起上生产线,一起打孔,一起包装。智能设备的背后,是虚拟制造和计算软件。打孔需要读取打孔参数、开料需要读取开料信息,硬件设备就像聪明的工人那样,知道每一块板材上,不同的位置该如何工作。这样就为复杂的全屋定制家具大大节省成本。

到了10年后的今天,全屋定制在家具行业已经不稀奇。曾经专业做橱柜的欧派、专业做衣柜的索菲亚等,也纷纷开始为客户量身定做全屋家具。这背后,是一个消费市场的巨大转型。今天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器物之美、个性之美,在这个行业内,比起统一样式,消费者更喜欢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设计和产品。

一家批量生产的工厂,需要制造复杂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模型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智能设备自动识别。走向智能制造几乎水到渠成。

如今,公司在佛山有40万平方米的厂房。智能设备主要来自德国进口,而公司自己开发识别软件。假设客户定制了一个柜子,先由电脑自动计算出,生产时需要拆成几块什么形状的板材,每一块板材都会生成一个条形码,所有加工信息都在条形码里。到了生产工位后,扫描条形码,智能设备通过读取条形码的信息,就知道在板材的哪个位置打孔和包装。

工业车间的智能化落后通讯领域20年,自有它的道理。

几年以后,也是形势所迫,三人决定不如用自家设计的软件,自己着手做家具。于是这一脚,从IT行业跨入制造业。他们给品牌起了一个名字,叫尚品宅配。

团队起步时只有7人,而老对手却有200人。“我们开玩笑说,在华为就没有不可能的事,干吧。”4年以后,他们自己研发的芯片成功了,团队也扩张到了100多人。1年后,第二代芯片又研制成功。这个速度至今在业内被人津津乐道,成为难以超越的标杆。

目前,德国先进的制造大企业欢迎中国人前来参观。但大企业的智能设备接口并不开放,而软硬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中国客户看中,必须直接成套买回去。这样一升级,换血的成本非常大,一般只有中国的大企业能承受,普通中小企业大多负担不起。

“我们是被互联网倒逼的。”杨志平说,一系列转型由此开始。

大规模全球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颠覆性竞争、经济规律的挑战等等,传统的制造业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的翅膀下,制造业里的无数中小企业,正在面临新一轮整合、洗牌,重新回到厮杀的红海。

而当所有行业整合完毕,几乎都会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到了那时,深度学习的机器人给机器下命令,即将成为现实。

它们中有的早已走上智能制造这条路,不是赶时髦,而是一种倒逼,被互联网大潮、消费者品位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倒逼着往前走。

行业整合,回到红海

这样一来,为了管理APP的后台,大数据和云服务器又得跟上。而面对后台搜集到的全国客户数据,杨志平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能不能通过APP,把客户输入的订单信息直接发到生产线上,由智能设备自动识别、自动生产呢?

互联网的数据震撼

中小企业转向智能制造的自发动力究竟是什么?互联网对它们产生了哪些影响?或许可以从一些企业的案例中一窥究竟。

其实给生产线安上智能芯片,通过编程控制机械,理论上并不难。智能手机能实现的功能,工业设备照样也能实现。然而难就难在反复的安全测试。毕竟一家工厂,必须首先保证机器不会有“程序故障”,尤其不能引发安全事故。

他被震撼了,震撼于网络平台带来的巨大流量,也震撼于自己的行业,是不是真的到了一个分水岭?

比如杨志平,他从德国进口了智能设备后发现,德国人的门窗数据库过于简单,而中国人的房子五花八门,封窗的类型多得多。杨志平的团队也没想到,他们这样一家传统门窗企业,现在居然也要设立研发部门,不断给系统添加新的门窗数据和模型,研发新模型,而硬件设备要认得这些模型,后台的软件还得不断重新设计和修改。

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确实是一双很好的翅膀。但这样的飞翔模式,正在革新制造业的生态,加速整合,重新洗牌。

消费端体验增强,最终反向推动生产端的改造。智能生产这条路,所有企业迟早都会走,就看谁做得早、做得好。

解放周一:《人类简史》的作者曾经说,他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感到担忧,未来社会将会分成少数精英和大多数毫无用处的普罗大众。当有一天,人类文明真的到了机器可以大规模代替人时,您觉得生活会变得更幸福还是更糟糕?苏勇:失业并不代表人类就无所事事。

无独有偶的是,尚品宅配也在研发自己的智能开料机。他们发现,买一套智能开料机要20万元以上,自己开发,凭着行业内积累的经验,成本不到8万元。几位大学理工科专业出身的老板们很有信心,打算自己摸索这条智能之路。

“自从互联网介入,行业整合在加快。”东方国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想这样评价。

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线大换血是一笔不小的经费,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咬牙承受。即使有了设备,也不是万事大吉,新问题、新步骤接踵而来,转型才刚刚开始。

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一种观点认为,机器比人更安全可靠,人会疲劳,机器不会。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也会出错,而且一旦出错,往往都是大错。无人驾驶汽车的事故已经有了。它究竟能否上街,至今各国都是争论,成为一道悬而未决的选择难题。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想见未来工厂里的智能设备,其革新必然是十分谨慎的。

经过调查,张炜惊讶地发现,比起智能手机一日千里地发展,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20年前,一些工厂就使用机械手臂,20年后,这些机械手臂只是从4个轴发展到6个轴,本质上并没什么进化。哪像智能手机,从黑白机、彩色机,到触摸屏和智能系统,10年左右就实现了几次大飞跃。

比如说,欧洲一些小国家已经试行给每个人发钱,而他们不用去工作。人们可以爱看书就看书,爱钓鱼就钓鱼,爱干什么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保住饭碗。人总会自己给自己找到活动内容,我们不能单看劳动力是不是有用。这种传统社会的思维模式、经济发展规律可能会被打破。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