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工作沟通三十年:从信息孤岛 到多屏合一
在工作的下行沟通中,“文件”的下达与学习是一种重要方式。
同样是1987年,中国计算机发展(深圳)公司长城286高级微机系统发布。当时的一台“长城”电脑,售价5万多人民币,即使买得起的单位,也是将之当宝贝一样供着。
1994年,中国大学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从此“包分配”成为往事,大学毕业生被推向市场,开始自主择业。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私营企业的出现,对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的要求相较于80年代的机关模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给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冲击如此之大,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而“禁QQ”背后,则折射了对工作沟通与私人沟通渠道重合的焦虑和纠结。
微信作为社交工具,逐渐成为职场人沟通的主要方式,这其中反映了一个大趋势——工作沟通与私人沟通的交集越来越大,融合度越来越高。“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用微信开会。”作为现代职场人,李麟对此安然接受。
“写材料”是林明这样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基础工作。谈及当年写材料的苦,林明心有余悸:“几千字,上万字的材料,两三天就要。只能把自己关在屋里,没白没黑地写,一边看文件、翻材料,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往方格稿纸里填。墨水灌了一管又一管,烟抽了一支又一支……”
1996年,张扬辞去文献办公室研究员的工作,加入了一家IT公司,成为一名在当时还意味着不稳定和高挑战的“打工族”。回忆起第一次使用电子邮件,张扬依然记忆深刻。“当时就觉得这东西太牛了,忽然就发现以前办公室里你很依赖的东西:纸、笔、收发室,甚至传真机,都可以被替代掉了,时间、地域、篇幅,这些都不再是工作沟通的障碍。“
1987年9月20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很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这一天却意义非凡。北京大学钱天白教授通过拨号上网,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这封电子邮件从北京经意大利到达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被视为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的开端。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