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kuwanit.com):知识,互联网和钱(二)
所以我觉得,拼深度、拼知识和技能,是我长期想做的事情。在传统媒体,它的选题有时候会存在所谓的“客观的社会价值”,比如说我想写五角星怎么来的,这种选题肯定通不过。它有什么意义?比如说人的牙齿为什么是白的?最后就要落到牙齿很重要,要注意爱护牙齿,有社会意义,才会写。但我就觉得没有意思。未见得一定要有明确的功利性价值。很多时候,最高端的信息当然是没有功利性的。
2013年办大象公会,当时是有钱,另外我不想再待下去了。你也感觉得到,媒体干得越久,你就越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是什么,其实是深度。你和年轻人很难拉开速度的差别。那种深度和厚度,完完全全是和年资相关的。我干这行也有10多年了,而且我干这行的起点年龄也比别人大,我是31岁才干这行的,同行们是20来岁,那对我来说,相对优势更明显就是深度和厚度。
— —正午 郭玉洁
1
我们团队男的多,从日常行为上看,我们团队就是直男癌,不讲究,但是从观念上来说的话,我们是非常反感直男癌的。但我们遍布的东西,显然不能吸引女性,有时候讨好都讨错了。比如说我们做过一期,中国女性为什么喜欢面膜。我们讨论的时候,有几个人反对,觉得这个事情没有意义。贴片面膜好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没有必要去说,中国人又不傻,你非得这么写。但我们想努力一下,觉得这个话题女性会感兴趣,想讨好一下女性读者。最后结果是,它传播也非常好,但都是一些直男癌转出来给他们女朋友看的。
新媒体里面,papi酱不是内容,它其实是提供一种语法,跟留几手,跟大咕咕咕鸡一样。大家关注的并不是内容。这个语法,能够提供愉悦感,新奇感,本身就会产生阅读奖赏。就像读美文,文字给人激发的快感。papi酱,大咕咕咕鸡之类的,说话特别新颖,好玩,它不是内容和信息类别的定位。但那个兴奋值会迅速降低,到最后恐怕就对它没感觉了。
延续昨天的主题,我们继续关注互联网出现的知识社区和媒体。今天的两位口述者都是资深媒体人,后来都创办了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产品,一位是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另一位是李翔,去年他推出了《李翔商业内参》。他们如何看待内容产品的未来?
老早就有人建议我们转变成社区,或者说其他形态。那个东西没有意义,对我们来说,不擅长的事情,哪怕它很挣钱,也不能做。
2
我觉得内容这个行业,如果你要认为它的本质就是公益事业,为了公众利益,那肯定没问题呀,就应该政府养着。你要接受薪酬没办法跟市场上的优秀者相比,接受这个就没所谓了。但如果不是这样,它还是有可能变成一个可交付的产品,你给人家提供价值,人家付钱给你,它就变成一个正向的循环。然后你所有的工作就是去努力满足用户,不要去满足其他人,广告商呀,公司PR呀,他们跟你半毛钱关系没有。你就好好地伺候好你的用户,对。这就回到你原来出版业的模式了。
一个社会,从服务分化来说,大家需要在兴趣、价值取向上有筛选。比如说国外那些著名的杂志,趣味和价值观的特征很明显,比较厚的报纸也会这样,比如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但它们比起《经济学人》,《纽约客》,《国家地理》,它的趣味和价值偏好,还要弱一些。
第三,个人的言行举止。你看马云,在很多场合的表现跟受欢迎的程度,他们对话时候的那种自信、开放、特别能聊。
罗振宇这个人……我熟悉的几个人,都是一样的。以前很多人骂许知远,说第一次见到他都觉得他很装逼,罗振宇也一样,包括马云也是同样的。罗振宇因为过于雄辩,显得他很不真诚,其实他本身是个真诚的人。
我们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壮阳药,中国男人为什么喜欢盘珠子,这个没有错吧?不是嘲笑,我真不是故意的。说实话,我们其实对中国人民保持了极大的善意和同情和理解,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你也不想得罪人,还有风险。好多时候已经很克制很克制了。我们还是不诚实,很多东西你不敢写,就说一点点。
李翔:真正的创造力在哪儿?
我觉得那个特别荒唐。你不可能样样都专,要做得好,文本肯定要重新改造,做厚。内容的话,我是定位财经的,那我就财经,如果是时政的,那我就做时政,其他东西全部都砍掉。没必要是一个综合的、大而全的新闻产品。
为什么你想要投资人认可你?因为想要融资。但是你开一个餐馆,你真正的目的是服务好你的用户,而不是天天做PR。作家最重要的工作是写好小说,不要天天接受采访,尽量跟出版商搞好关系,这不是好作家。
在大象公会,我招的人更大程度上是偏研究型的写作者。他们喜欢看什么东西,纯粹因为是好奇心,有很好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文字表述挺重要的,但是相比学习能力和选题意识、好奇心,不是最重要的。
当时我们去了一趟硅谷,希望能了解新的媒体的情况。当时他们讲了两个,一个是Medium,就是推特创始人做的,另外就是The Information,一个付费的产品。对于我们而言,付费产品存在一个交付的问题。你怎么交付给你的用户?所以觉得把这个交给罗辑思维来做比较好。
为什么说他们没有这种差距,第一,从绝对的数量值来说,公司本身创造的经济价值、市值很大。第二,他们的布局,他们对未来怎么看。2016年年初,我去参加湖畔大学开学典礼,受了蛮大的刺激。他们讲阿里巴巴在美国做的一些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当时我好震惊啊,他们已经走到这种程度了!他们已经跟亚马逊、谷歌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可能一些具体的技术领域可能没有那么快,但他们已经在布局,通过投资和挖人的手段。比如说谷歌在做阿尔法GO,阿里、百度都做类似的项目,而且都做得蛮好的。包括虚拟现实领域,阿里在硅谷投了一些非常领先的信息公司,包括MagicLeap,阿里、谷歌都投了。微信也是一样的,Facebook的功能也是在看微信的。
直到现在,如果没有什么压力的话,在媒体呆着还是挺好的。做记者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触角,可以接触很多东西。当领导就有压力了。当主编啊,出版人啊,总经理啊,那是很痛苦的,需要为大家的生存负责。
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有些读者明明不喜欢,以为那就是黑中国人的,他还是一篇篇地看完了。那就是在技术上和选题上,做得很成功。从传播上来说,是击中人心的弱点。他会按捺不住好奇心。
口述:黄章晋
话题绝对不是他们擅长的。这个也是矛盾的,一个语文特别出色、新鲜的东西,试图和话题融在一起的时候,不伦不类,你就必须要迁就话题,需要形式上的那种能力。
我是2016年年初决定自己做的。那时候,面临着很多选择,一个选择就是自己做,拿一笔钱,做商业领域的新媒体。当时设想的还是可能基于微信,或者基于其他平台。另一个选择就是跟罗辑思维合作。
围绕个人成为一个品牌,现在是很常见的操作。人们更容易记住一个具体的人,为什么写稿子要讲人讲故事——讲抽象的道理,没法看下去。就是讲抽象道理,也要诉诸细节和故事,就像我们会大量举例子,不是说我们真的爱举例,是因为它能够记得住。
今年5月满一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打算了,每时每刻都在做打算。我们也想过,今年做一些所谓有创造力的、原创的东西,市场上这种东西还是比较少吧。当然有可能用户不需要这些东西,但还是应该做。前几天见李丰,做投资的一个人,他说了一个观点我觉得还是有洞察力的。他说,内容产品有知名度和美誉度嘛,你要有一些专门为美誉度而做的产品,为了博取名声的那种。但是它也有缺点,这跟做餐馆是一样的,你要维持美誉度规模不能扩大,规模一大,美誉度就会下降。
— — 待续 — —
有了机器人的话,也不需要编辑了。您把自己编过的稿子,写过的稿子,拿去仔细梳理,会发现套路是可以总结的。如果是个好AI,有学习能力,把这东西编进来……只不过写这个程序代码的钱,雇记者可以雇几百个了。
如果你为了加强你的说服力和判断力,提供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结果大家不愿意看了,因为节奏变慢了,需要不断消耗意志力,才能认认真真地看下去,这样传播效果就很差。你必须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我最近还在看《加缪手记》,是他年轻时代写的,他在里面吐槽说,世界不太行呀!为什么呢?你看很多很有意义的书,大家都不会看的,卖得好像很差呀。他说,我们做这个事情还有意义吗?你看,每个时代都会问这个问题。
3
现在我们一般阅读量都会是10万以上。有时候一篇文章可能五六十万,七八十万,它就把层级拉得非常高了。就是微信,其它我们都不统计的。微信很特别,排除了好多因素,传播上完全依赖口口相传。别的平台就不是这样,它给你推荐位,或者一个大V转。微信上无论你多大的名人,你的朋友圈只有那么些。我们希望,这些意外因素全部被排除掉之后,我们还能得到很好的、非常准确的反馈。这对于增加你的手感和判断力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翔我们的文章很少出现人,因为它效率特别低,你出现一个人,你不写三四个自然段,是不行的,三四个自然段,就一个知识单元了,结构上消耗不起。效率就是你把这个观点传递给他的时候,尽可能把文字压得更短一点。
大象公会logo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